CN EN
首页   /   教学   /   教师   /   按院系   /   环境艺术设计系   /   正文
环境艺术设计系

分享

陆轶辰
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职称

长聘副教授

教育背景

2005年9月-2008年7月美国耶鲁大学建筑学院 硕士学位

1996年9月-2000年7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学士学位

研究方向

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参数化设计

学术兼职

意大利米兰理工建筑学院客座教授

美国雪城大学建筑学院客座教授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客座教授

重庆建筑大学建筑学院客座教授

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师分会理事会理事

中国室内装饰协会设计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建筑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委员

中国建筑学会注册建筑师第一届分会理事

上海市建筑学会建筑设计专业委员会委员,

深圳市工务署特聘荣誉专家

学术主张

大设计:设计学是一种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存在,一项充满批判意识的乐观行为;是一种链接不同背景的专业(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空间艺术、景观环境、数字设计、产品设计、视觉设计)的多样化创造。更为广义的设计学可以创造属于这个时代的睿智和具备真正价值的设计,并以新的交付方式完成。

工作方法:方法决定成果,设计学的核心工作方法应是一种愿意接受质疑的批判性模式。设计过程是一种涵盖各种尺度的创新性思考,以对相关语境和具体元素的研究为驱动,揭示项目的独特本质,并将其视作建立新场域、新自然、新秩序的独特机遇。

完整性:设计学应以其全面的专业性,主动地综合设计中相关的限制性因素(包括预算、结构、材料、建造系统的组织、与工艺流程),并将其有效整合,通过创造性地引导从而实现其更大的设计完整性。

转换现实:设计学从本质上来说是与现实的一种对话,这种对话是无边无际的,是弥天漫地的;

GenerativeSystem:每此设计的机会都是研发一个新生成系统的机会。先抛出设计,然后观察它在不同的环境下如何调整与适应,再进行设计引导——优秀的设计实践能够发起多个层次的对话,其结果甚至超越实践本身;

参数化系统: 数字技术的真正挑战部分是让计算机表达出人性中最温暖的关关怀,设计师在此中无可替代;

AfterDrawing: 图纸完成后,才是设计的真正开始;在工艺和物质的层面上,有比建筑绘图更本质的事情去执行;

学术成果

科研

2015年,代表清华大学主持设计了意大利米兰世博会中国馆(负责中国馆国家馆的建筑设计及总体设计把控。)。作为第一次以独立自建馆的形式参与在海外的世博会的中国馆,获得了世博展馆遗产大奖杰出奖一等奖,以及国际世博局颁发的2015年米兰世博会大模块建筑设计铜奖;该项目还同时获得了包括2016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创作奖金奖在内的众多国内外专业奖项。

获奖

2020 南京湾艺术中心,德国建筑设计委员会标志奖,展厅类优胜奖

2020 翠竹外国语学校,德国建筑设计委员会标志奖,学校类优胜奖

2020 华润档案馆,德国建筑设计委员会标志奖,灯光设计优胜奖

2020 南山外国语学校,德国设计奖,建筑奖

2020 巴奴概念餐厅,德国设计奖,室内设计奖

2020 南京湾艺术中心,伦敦杰出地产奖,文化类建筑设计优胜奖

2019 南山外国语学校,亚洲建筑师协会2019年度B-3公共设施建筑奖,金奖

2019 华润档案馆,亚洲建筑师协会2019年度C类公共设施建筑奖,银奖

2019 六个剖面,WAF世界建筑节,年度小型建筑奖大奖

2019 华润档案馆,芝加哥雅典娜建筑与设计博物馆&欧洲建筑艺术设计与城市研究中心,国际建筑年度奖

2019 巴奴概念餐厅,美国室内设计杂志(Interior Design),休闲餐饮类年度最佳室内设计奖

2019 华润档案馆,Architizer“A+ Award”,特别奖

2018 华润档案馆,国际室内设计协会,IIDA全球卓越设计奖

2018 华润档案馆,美国室内设计杂志,年度最佳室内设计奖

2018 鹭湖文化中心,建造杂志,未来公共建筑奖

2017 米兰世博会中国馆,中国建筑学会 “2016中国建筑设计奖”, 金奖

2017 深圳湾柏宁花园,Architizer “A+ Award” 公众欢迎奖

2016 中国建筑学会“建筑设计奖”,青年建筑师奖

2016 米兰世博会中国馆,中国建筑学会 “建筑创作奖”, 金奖

2015 米兰世博会中国馆,国际展览局 “世博会大模块建筑奖”, 铜奖

2015 米兰世博会中国馆,世博展馆遗产大奖循环利用杰出奖, 一等奖

2016 上海博物馆东馆建筑设计,上海市重大文化设施国际建筑师设计竞赛,二等奖

2016 米兰世博会中国馆,世界建筑节文化类建筑奖,优秀奖

2016 深圳华侨城总部大厦,美国建筑奖高层建筑设计奖,白金奖

2016 米兰世博会中国馆,美国建筑奖建筑设计奖,金奖

2016 深圳湾柏宁花园, 香港设计中心“为亚洲而设计奖”,优秀奖

2016 深圳湾柏宁花园,德国建筑设计委员会德国设计奖,优秀奖

2016 上海博物馆东馆,德国建筑设计委员会标志奖

2016 深圳华侨城总部大厦,Architizer“A+ Award”,特别奖

2016 米兰世博会中国馆,木结构协会 “2016木结构设计奖”,金奖

2016 米兰世博会中国馆,全美工程师协会 “ACEC国家认可奖”,优秀奖

2016 米兰世博会中国馆,美国工程协会马萨诸塞州分会“杰出工程奖”,金奖

2016 米兰世博会中国馆,全美建筑工程协会“最具创新项目”奖

2016 米兰世博会中国馆,全美建筑工程协会“结构系统设计奖”,优胜奖

2016 米兰世博会中国馆,全美建筑工程协会“建筑工程一体化优秀奖”

2016 深圳湾柏宁花园,亚洲建筑师协会ArcAsia建筑奖,优胜奖

2015 入选美国《建筑实录》,全球设计先锋

2014 米兰世博会中国馆,德国建筑设计委员会标志奖,最佳奖

2014 贵州中航城云景台,第十二届《国际传媒奖》,2014年度建筑设计大奖

2014 米兰世博会中国馆,第十二届全国美展,铜奖

2006 曼哈顿无平面建筑,日本“新建筑”国际住宅设计竞技大奖,一等奖第一名

专著

《XPOSITIONS:关于世博会建筑的对谈》,中英双语专著,2018年(合作者:丹尼尔·里伯斯金、斯丹法诺·博埃里、李翔宁)

《从时代图景到建构表达——2015米兰世博会中国馆建筑实录》,中英双语专著,《AC建筑创作》2015年05期,总第186期

论文情况(国际)

《巴奴概念餐厅》,发表于美国《Interior Design》,2020年01月

《巴奴概念餐厅》,发表于韩国《Interiors》,2020年11月

《华润集团档案馆》,发表于韩国《Saigan》,2019年12月

《米兰世博会中国馆建筑设计》,发表于美国《Wood Architecture Today》,2018年12月

《华润集团档案馆》,发表于美国《WWARCHITECTURE》,2018年

《米兰世博会中国馆》,发表于德国《Archport》,2016年

《米兰世博会中国馆》,发表于美国《The New Pavilion》,2016年09月

《华侨城大厦》,发表于俄罗斯《Tall Buildings》,2016年03期

《纽约Link-Arc建筑事务所》,发表于美国《Architectural Record》,2015年12月

《米兰世博会中国馆》,发表于韩国《Landscape World》,2015年07月,总第80期

《米兰世博会中国馆》,发表于德国《DETAIL》,2015年06期

《米兰世博会中国馆》,发表于巴西《Casa Vogue》,2015年06月

《米兰世博会中国馆》,发表于意大利《Building the Expo》,2015年04月

《米兰世博会中国馆》,发表于英国《BLUEPRINT》,2015年01月

《米兰世博会中国馆》,发表于意大利《Progettare Architettura》,2015年01月

《预览:2015米兰世博中国馆建筑设计》,发表于韩国《Details》总36期,2014年

《当时、现在和未来》, 发表于意大利《Gemvisions》,2014年

《2015米兰世博的11座国家馆:从西班牙到中国》,发表于西班牙《AV Proyectos》, 2014年总064期

《连接/Link-Arc建筑师事务所》,发表于美国《Cultured》, 2014年夏

《米兰世博:中国是否可以建起第一座海外场馆?》,发表于香港《Home & Office Design》,2014年春

《世界标志:中国-漂浮的屋顶》,发表于意大利《VD El Mercurio》总942期,2014年7月

《杭州师范大学仓前校区演艺中心、美术馆建筑设计方案》,发表于日本《GA Document》International, 2011年

《势-纽约林肯中心埃弗丽费雪音乐厅》,发表于《Retrospecta 2007-2008》,美国耶鲁大学《回望》,2008年

《美国康州卫斯廉大学研修博物馆》,发表于《Retrospecta 2006-2007》,美国耶鲁大学《回望》,2008年

《纽约哈德逊河码头场地设计》,发表于《Retrospecta 2005-2006》,美国耶鲁大学《回望》,2006年

《同栖—双户型居住建筑研究》,发表于《Retrospecta 2005-2006》,发表于美国耶鲁大学《回望》,2006年

《房屋建造实践》,发表于《Retrospecta 2005-2006》,发表于美国耶鲁大学《回望》,2006年

《曼哈顿无平面建筑》,发表于日本《JA》杂志,2006年总第64期

《曼哈顿无平面建筑》,发表于日本《新建筑》杂志,2006年第12期

论文情况(国内)

《南山六记——深圳南山外国语学校科华学校设计纪实》,发表于《建筑学报》总616期,2020年01期

《内向的山峦——华润集团档案馆设计实录》,发表于《建筑学报》总622期,2020年08期

《形体、虚体、本体——南京湾艺术中心设计试读》,发表于《TA时代建筑》2020年第05期

《湍流与张力——巴奴概念餐厅》,发表于《id+c室内设计与装修》,2020年09期

《第五代中国建筑师》,发表于《TA时代建筑》2020年04期

《深圳南山外国语学校科华学校》,发表于《建筑实践》2020年05期

《装配式建筑案例》,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顾勇新、胡映东编著

《山海之间的建筑书写——三种尺度下的华润集团档案馆》,发表于《TA时代建筑》,2019年06期

《Link-Arc的战略于策略——深圳南山外国语学校科华学校的解读》,发表于《TA时代建筑》,2019年05期

《陆轶辰:感应的形式》,发表于《建筑师》,2018年05期

《米兰世博会中国馆建筑设计》,发表于《中国建筑设计作品选:2013-2017》,2018年06月

《内向的山峦——华润集团档案馆》,发表于《INTERNI设计时代》,2018年12月

《走向批判的实用主义:当代中国建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李翔宁编著,2017年12月

《中国当代建筑师访谈录》,发表于《思辨轨迹:中国当代建筑师访谈录》,2017年03月

《华润深圳湾悦府》,发表于《DFA AWARDS》,2017年01月

《结构表达与建筑概念的延伸——谈米兰世博会中国馆屋面结构设计》,发表于《AT建筑技艺》,2016年08期,总期251期

《外部形象:中国馆》,发表于《WA世界建筑》,2015年12月

《2015米兰世博会中国馆》,发表于《建筑学报》,2015年08期,总第563期

《米兰世博会中国馆建筑的五点概念》,发表于《DOMUS CHINA》,2015年08期,总第100期

《2015年米兰世博会中国馆》,发表于《Architecture&DETAIL建筑细部》,2015年06月

《看见一个世界的中国——2015米兰世博会中国馆》,发表于《INTERNI设计时代》,2015年5月

《场域、田野、在场——2015年米兰世博会中国馆三读》,发表于《TA时代建筑》,2015年04期

《参数建构——2015年米兰世博会中国馆建造思考》,发表于《建筑技艺》,2015年03月

《实践,在深圳》,发表于《时代建筑》,2014年第03期

《建筑的价值观》,发表于《瞭望东方周刊》,2014年

《建筑师在做什么》,发表于‘有方建筑平台’,2014年

《大时代下的抉择—简析欧美、日本、中国70后建筑师群体之异同》,发表于《时代建筑》,2013年第04期

《评斯蒂文•霍尔的韩国“大洋美术馆与住宅”项目-陆轶辰与李钟瑞关于“建筑的音乐性”的对话》,发表于《时代建筑》2013年第01期

《对话东村—对于新城模式的反思与策略》,发表于《时代建筑》,2011年第5期,陆轶辰、刘宇扬等,2011年

《评析丹麦海宁艺术中心的设计观念与形态》,发表于《时代建筑》,2011年第5期,2011年

《成都国际双年展,建筑策略提案:看不见的城市》,发表于《AXD空间艺术》,2011年

《设计工具与设计方法—美国设计院校设计方法教学的对话I》,发表于《ID+C》,2010年第8期

《设计工具与设计方法—美国设计院校设计方法教学的对话II》,发表于《ID+C》,2010年第10期

《弗兰克•盖里访谈》,发表于《交叉视角:欧美建筑城市院校动态访谈精选》,2009年

《彼得•艾森曼访谈》,发表于《交叉视角:欧美建筑城市院校动态访谈精选》,2009年

《限制和改革—评伦佐•皮亚诺纽约摩根图书馆加建》,发表于《时代建筑》,2007年第4期

《安庆市国税局建筑设计》,发表于《全国第三届室内设计大展作品集》,2002年

《北京世界金融中心室内设计》,发表于《中国室内设计年刊》第5期,2002年

《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孵化大厦室内设计》,发表于《中国室内设计年刊》第4期,2001年

《设计与生活》,发表于《中国室内建筑师设计年鉴》,杨东江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年

《周庄居住环境概念设计》,发表于《室内设计程序》,郑曙阳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年

学术交流(讲座&论坛)

《Making Architecture做建筑》,美国AIA北京建筑师协会“Between Art and Architecture”论坛,讲座,2019年

《华润集团档案馆》,美国建筑土木论坛,讲座,2019年

《Recent Works 近期项目》,Domus中意建筑论坛,讲座,2019年

《Recent Works近期项目》,世界建筑节论坛,汇报发言,2019年

《无平面| 无场域 | 无边界》,上海都市建筑设计研究院,讲座,2019年

《无平面| 无场域 | 无边界》,上海市建筑学会“设计的不定式”主题论坛,讲座,2019年

《无平面| 无场域 | 无边界》,中国建筑学会2019年会“城市更新与发展赋能”论坛,讲座,2019年

《建构句法Tectonic Syntax》,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创作论坛,讲座,2019年

《建构句法Tectonic Syntax》,中国建筑学会室内设计分会上海论坛,讲座,2019年

《三个项目Three Projects》,AIA纽约建筑师协会“跨文化建筑:中国建筑先锋”主题论坛,讲座,2018年12月

《深圳龙华鹭湖三馆建筑设计》,2018荷兰阿姆斯特丹世界建筑界World Architectural Festival,汇报发言,2018年11月

《无平面|无场域|无边界 PLANLESS| SITELESS| BORDERLESS》,悉地国际“笃行语堂”,讲座&对话,2018年07月

《建造|项目BUILD. PROJECT》,耶鲁大学亚洲校友十年回顾展论坛A Retrospective on Ten Years of Practice in Eastern Contexts,讲座&对话,2018年03月

《中国城市对话》,耶鲁大学中美论坛Yale US-China Forum,讲座&对话,2018年04月

《无平面|无场域|无边界 PLANLESS| SITELESS| BORDERLESS》,中瑞建筑论坛——马里奥博塔对话,讲座&对话,2018年01月

《米兰世博会中国馆建筑的五点概念》,清华大学设计学术周,讲座,2017年11月

《无平面、无场域、无边界》,纽约哥伦比亚大学GSAPP City Grow in Difference城市共生学术会议,讲座&对话,2017年10月

《对话隈研吾》,清华大学建筑设计学院论坛,论坛对话,2017年05月

《无平面、无场域、无边界》,美国费城大学建筑学院,讲座,2017年02月

《无平面、无场域、无边界》,哈尔冰工业大学建筑设计院,讲座,2017年02月

《近期实践的三个关键词》,重庆建筑大学,讲座,2016年10月

《建构句法Tectonic Syntax》,纽约C+C论坛(CREATE+CONSTRUCT),讲座&对话,2016年9月

《近期实践的三个关键词,Three Words of Recent Practice 》,美国哈佛大学建筑学院,“走向批判的实用主义:当代中国建筑”论坛(Towards a Critical Pragmatism: Contemporary Architecture in China),讲座&对话,2016年9月

《再现文脉Revealing the Context》,波士顿建筑师协会《中国城市化新趋势》论坛,讲座&对话,2016年8月

《从自然到人工》,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中国建筑协会科普讲堂”,讲座,2016年5月

《模型与程序设计》,天津大学建筑学院“中国建筑协会科普讲堂”,讲座,2016年3月

《再现文脉》,天津大学建筑设计院,讲座,2016年3月

《再现文脉Revealing the Context》,意大利米兰理工建筑学院,讲座(SpeedTalk),2016年2月

《希望/田野》,东南大学建筑学院,讲座,2014年

《城市营造,和而不同》,”2014新立方论坛”,讲座&对话,2014年

《米兰世博会中国馆建筑结构设计》,2014技艺成就建筑之美论坛,讲座&对话,2014年

《全球化下的中国实践》,GBE文化建筑设计与运营高峰论坛,讲座&对话,2014年

《深圳建筑的实验性与先锋性实践的价值与意义》“为深圳而设计”学术论坛,讲座&对话,2014年

《中国当代建筑师教育中核心价值的变迁》,“上海国际建筑师大会--50/60/70中国当代建筑师论坛”,论坛发言,2013年

《我们所能改变的》,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协会,讲座,2013年

《我们所能改变的》,深圳观筑,讲座,2012年

展览

第三届中国设计大展及公共艺术专题展,深圳市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馆,2018年12月

世界建筑节World Architecture Festival,荷兰阿姆斯特丹,2018年12月

中国国家科技馆“榫卯的魅力”主题展,中国国家科技馆,2018年11月

2018耶鲁中美论坛建筑分展,耶鲁大学,2018年05月

“亚洲校友十年回顾展(A Retrospective on Ten Years of Practice in Eastern Contexts)”,耶鲁大学建筑学院,2018年03月

上海城市空间艺术节,上海浦东民生码头筒仓,2017年10月

“走向批判的实用主义:当代中国建筑(Towards a Critical Pragmatism: Contemporary Architecture in China)” ,美国哈佛大学建筑学院,2016年9月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师作品展,清华大学美术学院,2016年10月

新疆乌鲁木齐双年展,清华大学,2016年10月

“极致木构展”,GATE萨勒诺建筑节,意大利萨勒诺,2015年9月

“中国国家馆”,2015年意大利米兰世博会,2015年5月-11月

“Build for Expo”, 意大利米兰,2015年2月

“Casting”,建筑之外/北京当代美术馆,2014年3月

“广角城市”,上海国际设计展/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2013年10月

第三届艺术与科学国际作品展/中国科技馆,2012年10月

“看不见的城市”,成都国际双年展建筑展—中国十二位青年建筑师东村策略展,2011年8月

“纽约埃•弗丽费雪音乐厅”,美国耶鲁大学建筑学院《结束/开始》优秀毕业生展,2008年6月

教学情况

承担课程:《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参数化设计》、《材料与设计》、《综合造型基础》

© 2024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园1号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100084

© 2024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