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展览海报
致辞视频
2022年6月8日,“守正·创新——北京国际当代珐琅艺术展”在中华世纪坛艺术馆综合展厅启幕。本次展览得到北京文化艺术基金的大力支持,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与中国工艺美术协会联合主办,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工艺美术系、中国工艺美术协会金属艺术专业委员会共同承办。展期为2022年6月8日至6月28日。

常沙娜先生为本次展览题字
展览顾问、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院长常沙娜,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党委书记、院长马赛,中国工艺美术协会驻会副会长王志杰,本次展览联合策展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钟连盛,中华世纪坛艺术馆执行馆长冀鹏程,本次展览联合策展人、北京联合大学教授申文广等先后莅临展馆观展指导,并表达了对展览的美好祝愿。
参与筹划本次展览的高校、协会领导与行业内专家学者,还通过一对一的视频访谈形式,在线表达了对展览开幕的祝贺,以及对当代珐琅艺术发展的企盼。展览总策划、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工艺美术系教授周尚仪介绍了展览情况;展览策展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工艺美术系党支部书记、副教授王晓昕对策展思路进行了解读。

常沙娜先生莅临现场指导

展览现场
此外,“守正·创新——北京国际当代珐琅艺术学术论坛”也于2022年6月15日在线上举办,各界嘉宾云聚一堂,深入讨论珐琅艺术领域的重要议题。6月22日,“北京传统景泰蓝技艺现场展演”将以线上直播的形式与公众进行交流互动。

中华世纪坛外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增强文化自信,以美为媒,加强国际文化交流。“守正·创新——北京国际当代珐琅艺术展”所呈现的珐琅艺术赓续着反映古典美学经验的历史文脉,把握着承载多元文化的时代脉搏,其材料、技术、工艺与思想的广泛性与跨文化交流的开放性相契合,使珐琅艺术走向广阔的公共空间,实现世界珐琅领域前沿动态与思想观念的跨域流动以及文明互鉴。特别是“礼之重器”板块精选的景泰蓝国礼作品,彰显当代中国审美旨趣,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传递出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图共赢的愿望和信念。
本次展览将致力于发展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中国艺术品牌,开启以珐琅艺术为中心,辐射多领域的对话和互动。兼具民族性、创新性、国际性的“守正·创新——北京国际当代珐琅艺术展”,正在成为推动传统艺术交流互鉴、展现中国文化自信的独特名片。





展览现场
珐琅艺术作为金属艺术的重要门类,以赋予金属绚丽色彩的独特艺术特色,其形式历经千年依然保持着华美雍容的气质。历久弥新的珐琅艺术映现着人类社会的审美变化,承载着悠久的历史文脉。“守正·创新——北京国际当代珐琅艺术展”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主办的国际系列金属艺术展一脉相承,是学院为响应清华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号召,努力开拓国际视野,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之举,旨在通过关切特定艺术门类,推进国际文化交流的工艺美术展览,树立起承载学院文脉的学术品牌。
展览集中展示当代珐琅艺术领域的优秀创作与前沿探索,呈现工艺自身的艺术价值与发展潜力,发掘珐琅艺术缘起于当代语境的全新审美命题与学术课题,促进珐琅艺术全领域文化与思想的碰撞。展览所搭建起的连接相关艺术院校、行业企业及从业人员的平台,促进了珐琅艺术领域内的资源整合、优势互补与联合互动,是珐琅艺术领域产学研深度融合和艺术赋能的重要体现。

展览现场
本届展览在展示中国珐琅艺术的发展脉络与时代风韵的同时,更荟萃海内外不同形式、风格的珐琅艺术力作,涵盖了来自中国、法国、日本、美国、韩国、英国、澳大利亚、塞尔维亚、沙特阿拉伯、乌拉圭、加拿大、以色列12个国家和地区的111件/套精彩作品。其中国内作品84件/套,国际作品27件/套。
作品呈现出传统技艺与当代工艺的融合,金属材料与非金属材料的迭奏。所涉及的工艺既包括锤揲、铸造、旋压等传统成型方式,亦包括3d打印、激光切割等新兴成型技术;既有对掐丝珐琅、錾胎珐琅、画珐琅、恰克图等传统技艺的传承重现,也有玑镂工艺、透胎珐琅等当代工艺的探索应用;材料不仅有传统的金、银、铜等金属材质,亦涉及瓷、树脂、矿石等综合材料,直观呈现了珐琅工艺背后映射的造物思想和文化精神之间的交融与发展。

展览现场
本届展览以“守正·创新”为命题,共分为“守正经典”“礼之重器”“时代风韵”“华彩世界”四个板块,守传统菁华之正,表述传统珐琅工艺的美学原则;创时代风貌之新,助力当代珐琅工艺的创新性发展。“守正”与“创新”,推进了传统工艺的承继性与多元文化的创新性的统一,以此形成了展览内容的总体架构。
本次展览所呈现的作品是全球视角下珐琅艺术精萃的集中呈现,它们既保留了鲜明的地域特色与民族特性,又具备兼收并蓄的国际视野和与日俱新的时代风格,有力回应了珐琅艺术“守何正”“创何新”的重大命题,为珐琅艺术的思考、创作与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
图、文:工艺美术系
副教授 王晓昕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