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中欧设计创新论坛与
“文明互鉴视域下的艺术风格与设计创新”作品展
春光明媚的米兰迎来了第61届意大利米兰家具展,除主展区外米兰其它林林总总与艺术设计相关的展览也同期举办。大量设计师,贸易商涌入城中,或希望展现自我,或希望发现亮点,整个米兰成为了设计界耀眼的舞台。

清华美院家具设计研究所自2006年起便连续十多年坚持在米兰参展,率先踏出了中国当代家具设计对外交流的一步,展现了独具特色的教学成果,受到广泛关注。此前虽然因为疫情暂停了海外参展,但是对于当代家具设计的学术探索却始终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也产出了大量成果。

展览现场
2023年4月,清华美院家具设计研究所作为《中国风格》课题组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清华大学米兰中意设计创新基地参加了“文明互鉴视域下的艺术风格与设计创新”作品展。《中国风格》课题致力于建立中国风格文化创意及智能产品设计技术的集成系统,通过产品设计对中国美学特征与人因工程学设计标准、经典文化元素数据库以及智能人机交互设计系统进行验证,针对陶瓷、服装、家具、高铁及手机行业开展典型应用与示范,形成若干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中国风格产品;构建中国风格智能产品设计方法,通过中国美学文化多特征融合智能技术生成新的中国风格产品,形成高质量原创,满足个性化定制与大规模生产,树立中国风格品牌形象。




展览现场
作为家具专项课题组负责单位,清华美院家具设计研究所带来了全新的中国风格家具作品,包含Chair U、The Moon-Me、《中·意》、《建构》、《长物》、《风度》多个系列作品,在探讨中国文化当代化发展的新范式的同时,致力于勾画出后疫情时代当代中式生活的新图景。
Chair U
作者:于历战


The Moon-Me
作者:刘铁军




家具展区
在课题的实践探讨中,项目组意识到中式风格的关键并不在于“形”,而在于“意”。所以此次系列展品并非对传统家具中的造型进行一味地临摹与转述,而是提取了一些传统家具中的代表性手法。如作品《中·意》便是将“立板靠背”作为基本元素应用在单品座椅设计上,旨在强调中国传统思想中“中正”,整体顺滑的曲面营造“平和”的意境。
中·意
设计师:胡钰铭
指导教师:于历战




产品展示

中·意系列概念推演过程
抒·意
设计师:胡钰铭
指导教师:于历战





抒·意系列概念推演过程
建构单椅
设计师:王壮壮
指导教师:于历战
作品《建构》则是从中国古代建筑中寻找灵感,欲表现古代木建筑穿斗式的建构特征以及建筑飞檐轻盈的意象。椅子结构合理,每一根木料的粗细比例都经过了多次调整,横枨部分两头细中间粗,借鉴了温莎椅的结构形式。坐面和搭脑两端翘起,呈现一定的弧度,这样的形态使椅子看起来很轻盈,同时又符合人体工学的要求。总体来说这是吸收多种元素后对中国古典家具进行改良的一次尝试,并且获得了不错的体验。


产品展示



建构设计来源
长物
设计师:万炜
指导教师:于历战
“长物”的本意是饥不可食、寒不可衣的多余之物。然而恰恰是一些“长物”,却成为古代文人士大夫阶层的雅好和精神寄托之物。这件单人扶手椅是属于书房的,设计师想要设计一把让人爱不释手的书房单人椅。椅子腿是中国古典家具中“挖缺”做法的变形,椅子上半部分的造型保留了中国古典家具中正平和的审美特征,又用皮革软包的方式增加其舒适度。椅子整体造型寻求对传统的改良,方正中不失圆润,舒适度也很理想,能够满足当代人的生活需求。




长物扶手概念推演过程
风 度
设计师:柳毅
指导教师:于历战
风度原本是对人的举止、品行的形容,同时也引申为对一个时代气质的描述,设计师试图将明式家具的形态、线条融合入当代生活之中,于是设计师将明式南官帽椅的线条形态进行体块化表达转译,利用微妙的曲面形态展现明式家具的气韵风度,舒展大气,干净利落中又不乏微妙的细节变化,同时通过材料的变化亦满足了当代人对于舒适度和坐姿丰富性上的更高要求。






风度沙发概念推演过程
仅就当代家具设计而言虽然对于“中国风格”难以给出确切的定义,但是清华美院家具设计研究所借由此次课题研究与展览,针对当代语境下中式文化与家居生活方式的探讨给出了独特的解读,希望能吸引到更多的设计从业者加入这项话题的探讨与实践。当代中国风格的形成绝非一朝一夕,需要更多设计师的精耕细作才会逐渐形成丰富、包容、坚实、有影响力的中国风格。
注:所有展示产品均已申请专利

展览地址:Via Giovanni Durando, 20158 Milano MI, Italy
(图、文:清华美院家居设计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