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29日,清华大学112周年校庆之际,清华大学北体育馆正式宣布落成。北体育馆集冰上运动中心、篮排球馆、网球馆、模拟滑雪馆等多种运动场所为一体,地上地下各两层,室内总面积达38280平方米,是清华最大的室内运动场馆。

落成仪式与会校领导同设计单位、建筑单位和使用单位代表合影
2020年3月,受学校邀请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汪建松教授带领美术学院建筑环境艺术设计研究所团队,以清华体育文化“弥散”的展现方式,植入进场馆环境空间为研究方向,融入到北体育馆紧锣密鼓的建设当中,旨在体现清华体育精神无处不在的校园文化。
设计团队通过全面深入的研究提炼,经校体育部、文化办、团委等各相关部门的师生们共同论证后,最终确定了北体育馆的文化建设方向并逐步实施落地。
从首层入口步入北体育馆,一面高约15米、宽约25米的巨型白色石灰岩主题墙,蕴含着坚韧不拔、逐级生长的体育文化精神,以及延绵不断、代代相传的体育教育事业。主题墙上镌刻着著名体育教育家马约翰提出的“体育的迁移价值”重要论断,文字的力量是最直接的表达方式,切入主题,引人深思,唤起共鸣。这里既是一个供人们停驻观望的重要视觉中心,也是公共空间的精神堡垒地,并以此展开折射,将清华体育精神“弥散”在整个北体育馆空间。

清华北体育馆阳光中庭主题墙
北体育馆文化建设以环境艺术为主导,在建筑空间基础上将视觉及色彩设计贯穿其间,并在清华主视觉应用规范的指引下进行延展设计。色彩搭配不仅要与学校主色调相融合,契合清华校园文化特征,还需要突出体育文化格调,与体育场馆内部色系相融合。空间运用了大面积金属质感的灰色艺术漆,对色彩进行了充分调和,不仅表达体育的持续精神和内在力量,也是对清华主色系紫色的辅助映衬,局部运用表达阳光的橙色线条搭配其中,行成了一个主次色系搭配完整的画面。在字体设计过程中,将建筑设计中的倾斜角度提炼应用,将体育文化中的速度感与力量感充分表达。图形运用通过重复渐变表现严谨秩序及动态速度的美感,视觉平面力求更加灵动有趣。展示形式区别于常规的展览,采用自由弥散的多点式展现手法,通过运用可更换的展示材料及工艺,对文化建设内容进行长期动态的策划维护及定时更换。

中庭“马约翰杯”展示墙

中庭“新生赤足运动会成绩记录”展示墙

汪建松老师组织现场协调会
从概念方案到深化设计历经30多次的不断调整与完善,团队每一次的设计过程都是对清华体育精神深刻的领悟,清华师生们的体育故事和奋斗历程,以及在不懈努力中获得荣誉的自豪感,是项目设计团队不断挑战设计难度的力量源泉。“奋斗到底,不言放弃”,这不止是体育精神,更是团队精神!无数次地调整修改,经过三年多的时间,项目终于落成。
北体育馆最终实现了空间环境形象与清华体育精神的贯穿统一,从公共空间到体育场馆,处处能够感受到“无体育,不清华”的体育文化感染力,也充分展示出清华的体育传统与历程,这里将成为弘扬清华体育文化的校园新地标。

《阳光中庭》水彩画 作者:汪建松 王希勤向王春赠送纪念品
北体育馆作为清华大学重点建设项目之一,是体育精神与人文艺术融合的结晶,是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团队与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建一局集团建设发展有限公司、中国装饰股份有限公司、北京中澳元成环境艺术设计有限公司等协作单位共同努力的成果,得到社会各界、学校师生和校友们的认可,不仅为校园体育创建良好的环境,更为校园文化的提升做出重要贡献。
为纪念体育馆落成,汪建松教授受学校委托创作了小幅水彩《阳光中庭》,由王希勤校长作为体育馆落成纪念品赠与投资方代表王春,展现出“无体育,不清华;有美育,更清华”的校园文化新风范。
清华北体育馆文化建设团队
项目主持:汪建松
设计负责:刘笛、苑松
项目管理:许天鹏、洪伟
项目统筹:盖丽婷、刘晓旭
空间设计团队:李明娟、李晓菲、杨宇轩
平面设计团队:高德伟、刘珈妤、汪汉鹏
文案编辑:孙铭均
(图、文:清华北体育馆文化建设团队负责人 汪建松教授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