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8日,艺术公开课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如期开讲,本期课程以《光影诗篇——电影美学的深度对话与赏析》为主题,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党委书记覃川和著名导演、北京电影学院教授谢飞联合主讲。谢飞在刚刚结束的第37届中国电影金鸡奖颁奖典礼上,荣获中国文联终身成就奖(电影)。
覃川从电影艺术的本质讲起,为观众打开理解电影、欣赏电影的理论视角;谢飞导演从自己从业经历与体悟出发,探寻中国电影的发展脉络与世界坐标,两位主讲人的切入角度不同,内容却又相互呼应,使现场观众沉浸在一场电影美学的盛宴之中。
本期艺术公开课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主办,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培训中心、清华大学艺术与科学研究中心、清华青岛艺术与科学创新研究院承办,清华大学学生电影协会协办,培训中心主任谢绮红担任课程主持。
公开课座无虚席,来自校内外近三百名观众现场聆听了课程,线上观众超过10.2万人。

艺术公开课直播现场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党委书记覃川
覃川将电影艺术称为“人造的梦”,认为人们内心深处渴望对日常生活的超越,由于客观条件无法实现,因此付诸“亦真亦幻”的电影艺术。作为现代技术的产物,电影与现代社会的互动值得思考,它在大量工业技术的支撑下得以实现,不断满足人们观赏时的心理机制尤其是审美需求,这不仅仅是对画面的简单记录与再现,更深入到反映文化、改造文化的层面。
结合具体的历史故事及案例,覃川提出了电影艺术赏析的三重维度。首先是对于电影本体艺术的认识,与其他艺术门类相比,电影具有更突出的客观性和虚拟性,既反映和再现客观真实,又带来主观性的艺术自由和创作空间。他还分享了对于电影的场景、表演、镜头与蒙太奇等要素的理解,深入浅出地讲解电影赏析的基本环节;其次是对于电影文学性的解析,他带领观众探讨电影主题、情节、结构与人物角色在电影中的作用,进而把握电影故事的意义与背后的创作动因;最后则把电影放到社会历史文化环境中考量,从电影艺术的发展轨迹来看,一个历史阶段流行的电影题材与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密不可分。覃川认为,电影使我们在有限的生命中有可能体验到更加丰富的情感经历,我们应当感谢艺术、感谢电影。

著名导演、北京电影学院教授谢飞
谢飞从电影里的审美谈起,讲述电影艺术所包含的世界与人的自然美、艺术形式与技艺美、内容思想的价值美,这些既是观众从电影中所获得的宝贵体验,也是创作者在不同角度的艺术追求。谢飞以创作者的视角,对中国电影艺术诞生百年以来的历史与审美特征演进娓娓道来,特别介绍了中国电影走向世界舞台的曲折过程。他生动而深情地回忆自己与电影的不解之缘,从小观看电影、撰写影评的经历使他具备了鉴赏能力。进入电影学院学习后,他与同时期的其他电影人一起克服了现实的种种艰难坎坷,最终创作出能够反映中国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一系列优秀电影。
谢飞的讲述还传达出他作为电影教育家的教育理念。他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青少年时期的培养对人的成长影响最为深刻,电影工作者要沉下心来看电影、体会电影,从内容到形式做多方面的学习与研究。几十年的创作经历使他感悟到电影要表现历史和现实生活的真实,它们永远有着史料价值和审美意义,帮助我们认识人类生活和文化。同时,伟大的文学艺术作品之所以能流传下去,其中的关键在于理解人性、表现人性,创作不只是简单地“歌颂真善美,贬低假丑恶”,更要关注“真善美”和“假丑恶”的复杂存在状态,这样才能够丰满而深刻地刻画人物。最后,谢飞提到,在今天的融媒体时代,电影作品的天地更广阔,我们的研究与表达也有了更广泛的空间。


在对谈互动环节中,两位主讲人凭借各自深厚的专业知识底蕴,热情地解答了现场观众提出的一系列问题,分享他们对于电影审美接受、文化传播、艺术教育等领域的理解,以及对未来中国电影的展望。覃川还赠送给谢飞一份特殊的礼物,是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教授魏小明作为主笔,于上世纪80年代绘制的连环画《黑骏马》,而《黑骏马》正是谢飞导演的电影杰作之一。公开课在温暖的互动氛围和现场观众热烈的掌声中圆满落幕。

谢绮红担任课程主持



艺术公开课现场
资料提供 | 培训中心
文案 | 王于歌
图文编辑 | 陈洁
审核 | 王晓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