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 EN
首页   /   新闻   /   新闻动态   /   正文

分享

用插画表现古诗文,我看到了穿越千年的浪漫
2025.04.08

张姝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视觉传达设计系2022级硕士研究生,师从陈楠教授。荣获国家奖学金、清华大学综合优秀奖学金(一等)。承担《读者》杂志封面设计、多个产品包装设计、游戏原画设计、多部影视剧海报设计等。曾担任美术学院辅导员。

很多读者对 “中国风” 情有独钟。有人说,国风是一种顶级浪漫;更有人感叹 “今月曾经照古人”,道出了古往今来人们对美的共同追求。以当代视角重审古人眼中的审美意象,恰似一场跨越千年的浪漫对话。当古典意境与现代目光彼此凝视,那些沉淀在诗词书画中的美学基因,正以全新的方式唤醒人们对传统的温情与敬意。

张姝钰绘本《赤壁赋》内页插图

在清华美院攻读本科期间,张姝钰便萌发了以古诗文为主题创作系列绘本的构想。她主动选修了人文学院中文系的专业课程,并旁听了不少讲座。这些跨学科学习经历不仅为她提供了经典文本的视觉转化灵感,更让她得以深入了解古诗词中的时空意境、意象隐喻与情感结构。

从研一开始,张姝钰“慢慢聚焦到插画这件事”。“画画让我觉得每天是丰盈的,即使简单平淡也是丰盈的。” 张姝钰的绘画风格深植于工笔与线描的技法根基,这源于她自幼对中国画的研习。这种风格以线条造型为核心语言,注重以细腻笔触勾勒物象轮廓与神韵。谈及创作体验,她表示:“慢慢勾线与填色的过程让我觉得很治愈。”

从线稿到成稿

以线条造型为核心语言

张姝钰为诗、曲、赋、杂记等不同体裁的古诗文创作系列插图,涵盖诗(《春江花月夜》)、曲(《天净沙・秋》)、赋(《赤壁赋》)、杂记(《桃花源记》)等经典篇目,以视觉语言诠释传统文学的多元魅力。

其中,绘本《春江花月夜》取材于唐代诗人张若虚的同名代表作,以春江、花林、月夜为意象载体。作品将自然之美与生命哲思相融合,在江月轮转、花影摇曳的画面中,寄寓时光如流、人生如寄的深邃思考,赋予古典诗词以可视化的美学表达。

张姝钰绘本《春江花月夜》内页插图

“插画设计中总是需要运用视觉符号,那么选择什么作为视觉符号呢,可以根据文中的意象来”。在《春江花月夜》绘本中,月亮便是核心意象,月亮的阴晴圆缺就是每页画面的视觉锚点,它几乎出现在每一幅图里象征时间的流逝,也巧妙呼应了诗句“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在月轮的盈亏交替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时间的永恒流转与生命的代际更迭。

张姝钰绘本《春江花月夜》内页插图

《春江花月夜》共斩获十二项国内外大奖,被《人民日报》官方微博转发。小红书、bilibili、微博、抖音全平台总阅读量超500万。

绘本《赤壁赋》以苏轼的传世名篇《赤壁赋》为创作蓝本,用细腻的笔触描绘江风明月的氤氲意境,传递出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的豁达宇宙观,诠释古人于天地间寄寓精神超越的生命智慧。

张姝钰绘本《赤壁赋》内页插图

作为文本的视觉延伸,插图往往能赋予经典以新的阐释维度。当读到苏轼以“蜉蝣”喻人生须臾时,张姝钰并未停留于传统图式中渺小生物的直白呈现,而是突破性地将蜉蝣置于画面中象征永恒的太阳位置——在她的笔下,薄翅通透的蜉蝣振翅于炽烈的日轮之上,以朝生暮死的生命体征与太阳的灼目光芒形成悖论式并置。这种极具张力的构图语言,暗合着创作者对文本的深度解构:“蜉蝣的生命固然只有一瞬,但看似永恒的太阳亦有熄灭之日——在宇宙的浩瀚维度中,万物的存在皆为须臾。”她通过这一颠覆性的视觉符号,将苏轼“变”与“不变”的辩证思考转化为可感知的图像隐喻。

与此类似,张姝钰以镜中反射隐喻瞬间变化:镜中影像滞后于现实刹那,恰如“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通过镜面虚实错位,直观呈现万物瞬变的哲学意涵。

而在表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时,她把船直接转化为兰花与桂枝,让木质的舟具消隐于馥郁的花影之中。

“携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她尽量把这种浪漫的美表现在画面里。

绘本《桃花源记》融入皮影艺术元素,让陶渊明笔下的桃源仙境在传统非遗技艺中呈现虚实相生的视觉诗性。

张姝钰绘本《桃花源记》内页插图

绘本《天净沙·秋》着重呈现元曲的空旷孤寂,将“列锦”修辞转化为物象并置的视觉语言——通过“孤村”“落日”“寒鸦”等名词意象的无动词衔接与疏密构图,在画面留白与色调对比中自然流露出“断肠人在天涯”的孤寂意境,实现文学修辞与插画语言的通感呼应。

张姝钰绘本《天净沙·秋》内页插图

正是对插画领域的深耕,张姝钰多次在国际国内舞台崭露头角:入选博洛尼亚插画展最终名单,荣获iJungle国际插画大赛金奖,3x3国际插画大赛银奖,JIA日本插画协会大赛银奖,CIB9全国插画双年展评委奖,陈伯吹儿童文学插画大赛优秀奖,BIBF国际插画大赛短名单,第三届红披风原创图画书大赛入围奖,第三届CIAC优秀奖等等。

iJungle大赛官方媒体对张姝钰金奖的报道

在确定硕士毕业设计方向时,张姝钰经历了选题方向的反复斟酌。在导师陈楠教授的建议下,她最终确立了以分类研究为路径:针对诗词、赋文、游记等不同文体的古诗文展开系列绘本创作,系统学习中国传统美学,探索视觉语言与文学文本结合的可能性。这一思路旨在通过差异化的视觉语言,使插画艺术与各文体的文学意境形成精准呼应——例如以工笔重彩诠释汉赋的铺陈之美,用水墨淡影呼应山水游记的空灵意境,从而构建起传统文学与现代插画之间的多维对话空间。

张姝钰表示:“其实早在20 世纪,学院的优秀前辈在插画、漫画、动画电影创作中就巧妙运用了丰富的传统视觉语言与装饰语言,这些优秀作品都对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未来,我将继续深入研究中国传统视觉元素在插画中的运用。用插画表现古诗文,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更是一种跨越千年的浪漫对话。通过插画艺术,我希望让更多人感受到中式美学的魅力,让这份浪漫在当代焕发新的生机”。


信息提供 | 研工组

策划 | 陈洁

统筹 | 孙佳鸣 朱滢

文案 | 孙佳鸣 黄子轩

资料提供 | 张姝钰

图文编辑 | 陈洁

审核 | 王晓昕

© 2024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园1号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100084

© 2024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