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 EN
首页   /   新闻   /   新闻动态   /   正文

分享

清美沙龙|揭秘亚冬会设计!解锁福文化符号!聚焦区块链、NFT与艺术!分享清华x-lab创业与艺术
2025.04.17

清美沙龙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党委主办,学院分工会承办,旨在促进教师学术交流和思想碰撞,搭建沟通交流平台,已形成多学科学术交流的常态化机制,加强了师德师风建设,成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面向未来、凝聚共识、推动创新、坚持奋进的切实举措。


3月4日中午,工业设计系教授范寅良在美院B402以亚冬会的火炬塔设计故事为主题作沙龙分享。美术学院党委副书记、分工会主席王晓昕,分工会副主席郑林庆出席了沙龙,分工会干事夏欢主持了沙龙。沙龙围绕火炬塔的设计与施工展开,重点讨论了项目中的关键技术挑战及其解决方案。整个火炬塔项目涉及幕墙工艺、灯光系统和火头设计三个主要部分,主创团队均面对挑战,圆满完成设计任务。

火炬塔的设计初衷是打造一座兼具象征意义与实用功能的标志性建筑,在城市景观中具有重要的视觉辨识度。设计团队在选址和布局上精心考量,使其与后方大型摩天轮形成轴线关系,从而增强整体视觉效果。在方案确定过程中,团队充分融合地域文化、结构美学与工程技术,确保火炬塔不仅造型独特,而且在结构稳定性、抗风能力及施工可行性上均达到高标准。

其中,幕墙工艺是项目中最复杂的部分,涉及参数化设计和中间支撑结构的结合。作为外立面结构,幕墙不仅要满足美学需求,还需具备可靠的力学性能。项目团队特邀专业公司参与,确保封胶工艺与外观质量达到最佳水平。灯光系统则隐藏在幕墙下方,既要保证照明效果,又要便于维护。为此,设计团队在幕墙底部预留了检修通道,并采用可拆卸外幕墙。

火头部分由两个城市的工厂制作加工,由于生产地分散,如何确保各部件的精准衔接成为一大难点。团队严格把控误差,在低温环境下完成现场装配,确保整体结构契合度达标。此外,施工过程中还面临极端低温环境带来的焊接与喷漆难题,以及长途运输导致的误差控制问题。设计团队全程参与,协助优化施工方案,确保项目顺利推进。

范寅良强调,在面对技术挑战时,团队协作、高效沟通和对细节的严格把控至关重要。在多方协作与努力下,火炬塔如期竣工,不仅成为城市新地标,也展示了现代建筑工程在设计与施工方面的创新探索。


3月11日下午13:30,美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系副教授聂影在美术学院沙龙空间作题为《“蝙蝠”之福》的分享。聂影的研究方向涉及设计伦理、设计意识形态、数字时代的空间形态等。作为粉丝超52万的抖音创作者,聂影还活跃于网络平台,通过短视频向公众分享学术、文化、设计、社会等议题。

聂影探讨了蝙蝠在中西文化中差异化的象征意义。蝙蝠在中国文化中因谐音“福”而被视为吉祥象征,自商代起便出现在器物纹饰中。汉唐时期,它与神仙信仰相关,而至明清,蝙蝠图案广泛用于陶瓷、刺绣等工艺品,五福的含义随着时代变迁而变化,早期指“长命、富贵、康宁、好德、考终命”,明清时期,五福逐渐世俗化,变为“福、禄、寿、喜、财”,更加贴近现实生活。

西方文化里,蝙蝠曾被视为为不祥之物然而,20世纪的流行文化改变了这一形象。1939年,美国DC漫画公司推出了“蝙蝠侠”角色,赋予蝙蝠新的英雄气质,使得蝙蝠的负面形象发生了颠覆性的转变。

从蝙蝠形象在东西方文化中的演变可以看出,文化符号的塑造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受到社会、经济、政治等因素的影响。聂影介绍,通过工艺美术、礼仪制度等方式强化文化认同,使五福等概念深入民间,成为大众共享的文化符号。这种有意识的文化塑造,为今天的文化传播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聂影认为,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有效传播和再造传统文化,关键在于能否结合商业逻辑,使其在大众文化中获得新的生命力。


3月13日,清华美院沙龙空间迎来了一场聚焦“区块链、NFT与艺术”的深度对话。活动由吴琼教授主持,四位区块链领域专家李洪峰、宋婷、0x69与孙敬邦齐聚一堂,从技术赋能、社区生态到人文关怀,共同勾勒出数字艺术未来的多元可能性。

李洪峰以《NFT浪潮后的沉思:艺术、价值与未来》拉开序幕。他从区块链技术的基础逻辑切入,剖析NFT如何通过确权机制重塑艺术价值体系,并强调新一代创作者需在数字资产中注入艺术性与社会意义,为虚拟世界构建可持续的文化内核。

宋婷展示了AI在珠宝设计中的创新应用——算法生成3D模型后由人类工匠打磨,实现效率与匠心的平衡。更令人动容的是技术在教育与公益中的实践:老挝儿童用AI创作反战主题电影,云南烧伤女孩借数字艺术重燃梦想,腾讯与联合国合作的项目则助力自闭症儿童通过区块链艺术疗愈并获得社会支持。

0x69以加密艺术社区为视角,揭示NFT如何颠覆传统艺术生态。他指出,区块链使艺术家直接对话藏家,摆脱中间环节束缚,而加密艺术天然承载先锋性与批判性,成为情绪表达的载体。例如亚非拉边缘艺术家通过NFT获得生计,社区成员因共同审美凝聚,衍生出独特的文化认同。

孙敬邦以编年史视角梳理NFT发展脉络,从2014年早期尝试到“像素头像”引爆市场,再至泡沫褪去后的理性回归。他提出,数字艺术品与元宇宙身份认证仍是核心场景,而游戏资产、奢侈品潮牌、音乐版权等领域的探索亦值得关注。面对未来,他强调“实体实用化”与合规化的重要性,并分享非遗传承人通过NFT实现文化活化的案例,为技术注入传统生命力。

吴琼总结,区块链与艺术的碰撞绝非简单的技术叠加,而是重构创作、传播与价值的全新范式。当AI降低创作门槛、NFT确权保障收益、社区凝聚情感共识,艺术正以更包容的姿态拥抱大众。或许正如与会者所期许的——在虚实交织的时代,技术终将回归服务人文的本心,让每一份创意找到自由生长的土壤。


3月18日,视觉传达设计系主任陈磊在美术学院沙龙空间,围绕团队在第九届亚洲冬季运动会的设计项目进行分享。

陈磊介绍到,其带领研究生在会徽、吉祥物、核心图形、色彩系统、体育图标、城市宣传工具包及场馆侧视觉系统等多个方面展开设计。其中,本届亚冬会的吉祥物“冰冰”和“妮妮”以东北虎为原型,冰冰代表冰上运动,佩戴冰镜、背负冰刀;妮妮代表雪上运动,佩戴雪镜、背负雪板,为了增强创作的生动性,团队赴哈尔滨实地调研东北虎的形态与特征,并融入民间剪纸风格与北方布老虎的眼睛造型,使吉祥物更具亲和力与地方特色。

会徽的设计灵感来源于短道速滑运动员冲刺的动态,同时融入哈尔滨市花丁香花的元素,展现地域文化特色,主色调以冰雪蓝为主,延伸的红色代表城市热情,绿色象征黑龙江丰富的生态资源。陈磊指出,会徽的设计其实是一个相当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它需要以最简洁的造型语言,准确传达丰富的含义。理想的会徽不仅应当是一个简单易识别的图形符号,还应让人们在瞬间感受到其中蕴含的理念和文化表达。核心图形则则围绕哈尔滨的城市地标进行设计,融入了哈尔滨大剧院、松花江、五线谱等元素,体现这座“音乐之城”的独特魅力。

陈磊最后谈及了自己参与此次项目的整体感受:亚冬会不仅是一场国际体育盛会,更是推动地方经济、文化自信与国家战略融合的重要契机。赛事延续了2023年哈尔滨旅游热潮,进一步提升了城市知名度,冰雪经济具有极大发展潜力,而哈尔滨正借助亚冬会加速打造冰雪产业新高地。市民的高涨热情也成为赛事宣传的重要力量,许多哈尔滨市民自发接待游客,形成了一种“人人皆是东道主”的城市氛围,助力亚冬会的成功举办。


3月25日,清华x-lab主任郝秀清在美术学院沙龙空间做分享。沙龙围绕清华大学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平台x-lab的创新素养培养、科技成果转化及学生创业支持展开,深刻剖析了平台的多维度服务和实践成果。

清华x-lab自2013年成立以来,借鉴国际知名高校的创新教育模式,以项目制体验式学习为核心,为清华师生提供全面的创新创业支持。平台的核心服务包括组织各类赛事活动、孵化支持和商业化辅导。每年举办近百场活动,吸引9万多名师生参与,涵盖了三大品牌赛事:校长杯、SDG开放创新马拉松和大创意挑战赛。通过这些赛事,清华x-lab为学生提供了展示才华和创新成果的舞台,同时推动了产学研结合,帮助学生将技术创新转化为实际市场应用。

在孵化支持方面,清华x-lab提供免费办公空间、工商注册、法律咨询和投融资对接等基础服务。同时,平台通过导师网络,提供一对一的商业化辅导,帮助学生精准解决创业中的实际问题,从技术打磨到市场推广,确保创业项目能够顺利成长。此外,国际合作也是清华x-lab的一大亮点。平台与多所国际知名高校及企业合作,为学生提供国际化的创业路径。通过参与国际竞赛和国际间合作,学生的视野得到了拓展,并能够接触到全球范围内的先进技术和市场需求。分享中,郝秀清鼓励美院学生参与跨学科团队,将创意与市场需求相结合,推动技术和艺术的融合,清华x-lab平台将为有志于创新创业同学提供针对性的建议和指导。


活动组织|美术学院分工会

活动统筹|夏欢

海报设计|夏之薇

文案 | 摄影 苗义泽

图文编辑 | 陈洁

审核 | 王晓昕

© 2024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园1号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100084

© 2024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