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 EN
首页   /   新闻   /   新闻动态   /   正文

分享

“多元化老龄:多样性中的主动应对”|清华美院亮相第24届米兰三年展
2025.05.19

展览背景介绍

第24届米兰三年展官方主题海报(来源:https://triennale.org/24-esposizione-internazionale)

米兰三年展艺术馆(来源:https://www.elledecor.com/it/best-of/a64793247/reflections-on-the-24th-triennale-di-milano-inequalities/)

米兰三年展是历史悠久且极具影响力的国际展览,自1923年创立以来,每三年举办一次,已经成为促进文化多样性、艺术创新和创意表达的重要平台,同时推动科学、艺术、产业以及社会之间的融合与变革。第24届米兰三年展于2025年5月13日至11月19日在意大利米兰的三年展艺术馆盛大举行。本届展览的主题为“不平等——如何修补人性的裂痕”(Inequalities—How to mend the fractures of humanity)。该主题直面全球社会在财富分配、健康资源、气候变化、技术伦理等方面的不平等现象,邀请来自世界各地的设计师、建筑师、艺术家和集体,围绕该主题展示可用于解决不平等问题的优秀项目和最佳实践,开启一场探讨人类在各个生存领域所存在的差异的全球对话。

米兰三年展中国展区展厅实景图(滑动或自动展示多校展台)(来源:https://www.salonemilano.it/en/articles/24-triennale-milano-international-exhibition

中国展区五所院校策展人与布展工作人合影(来源:https://www.salonemilano.it/en/articles/24-triennale-milano-international-exhibition

本次米兰三年展的中国展区由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建设行业分会组织,同济大学、清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美术学院和南方科技大学联合策展,以“动平衡—文明的发展律”为核心主题,从中国哲学、当代设计创新和跨学合作的角度出发,探索以动态平衡与可持续发展应对不平等、不平衡、不充分挑战的中国方案。中国五所知名设计院校通过差异化的主题内容,聚焦技术、生态、老龄化、城市发展等关键议题,展现中国设计的独特视角与创新实践,共同推动全球艺术设计交流与发展。


策展团队与理念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米兰三年展主题海报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是本届米兰三年展受邀参展的五所高校之一。此次参展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方晓风担任策展人,统筹展览的策划与组织工作。工业设计系刘新教授团队负责展览的内容与展陈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系周岳教授团队承担平面设计,信息艺术设计系邓岩教授团队负责视频制作。学院师生积极参与策展与执行工作,并广泛联合社会艺术家、社区项目以及开设设计课程,建立了研究、教学与社会实践深度交织的策展过程。

方晓风教授介绍展台展品

清华美院策展团队会场布展

清华美院策展团队策展过程

清华美院以“多元化老龄:多样性的主动应对”为主题,诠释如何通过设计应对老龄化社会中的不平等现象,强调人口结构变化下的社会图景与设计潜能,挑战人们对于老年人的刻板印象。展览提出了“反向启蒙”的策展理念,强调设计不仅是美学表达与技术应用,更是作为一种推动公平、回应不平等的社会工具与重要路径。展览的目的在于引导参观者关注老年人的多样性,探索个体状况、行为选择以及所处环境对于老年人生活质量和社会活动的影响,强调设计不仅是解决问题的手段,更应支持人们在有限资源下自主定义社会生活和创造价值。该展览通过专业设计与非正式设计相结合的方式,鼓励社会成员共同参与,构建一个多元、开放且充满活力的展览框架。展览的作品类型丰富,包括摄影、手绘、产品设计、场景模型等,还在视频中展示了清华美院关注老龄化议题的跨学科设计团队所开展的实践项目。

清华美院展墙与展台实物图

展览第一部分的内容为“老龄的多元图景”,以照片墙的形式展示中国不同地区、健康状况、经济背景与家庭结构下老年人的生活片段。为了确保展览内容的多样性和真实性,策展团队采用了开放式的社会协作模式,通过社会调研、社交媒体以及公益机构合作等多种渠道,从全国范围内征集影像资料,最终在1451张图像中选出98张参展作品。通过这些视觉实证材料,帮助设计师和研究者更好地理解老年人的多样性,也提醒社会应该关注并尊重不同背景下的老年人,给予他们更多的包容与支持。

老年生活的多样性展现

展览第二部分主要通过手绘、场景还原和实物模型,重点展示了“草根设计”在老年人日常生活中的发明与应用。所谓“草根设计”,是指没有经过专业设计师之手,而是由普通人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创造出来用以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或工具。这些设计体现了老年人在面对困难时的智慧和创造力,同时也强调了老年人在环境塑造中的积极作用。

草根设计手绘插画(来源:鲁雯泋)

建筑师鲁雯泋以照片与手绘相结合的方式,生动地展现了城市居民的创意行为与设计思维。例如,他们通过更换配件将普通座椅装备成满足个性化需求的户外坐具;将三轮车改造为个人经营的修车台,为再就业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借助民间智慧和参展艺术家的启发,团队从日常实践和社交媒体分享中发掘了142项由老年人主导或为老年生活制作的“草根设计”,并将其细分为多个类别,如辅助出行、自制娱乐设备等。展览通过三个展台呈现了中国老年人在不同生活情境、独特文化背景和个人能力下的“草根设计”,展示了他们的社会需求和创造力。

展台一场景效果图

展台一:市井日常间的长者智慧实景图

展台一“市井日常间的长者智慧”通过城市街景背景与拼贴艺术的形式,展示了老年人在健康、娱乐、出行、就业等多个领域自发产生的创新解决方案。在这些方案中,老年人充分利用身边资源,以低成本、非正式的设计介入,将公共空间重新设计为充满生活气息和人情味的社交活动场所。例如,为方便电动轮椅使用者与他人同行,人们加装额外的平台和联动装置打造双人电动轮椅;又如老年人在跳广场舞时,将音箱置于隔音泡棉箱内,以便于朝向舞团方向播放音乐而减少对周围居民的干扰。这种设计不仅满足了老年人的生活需求,使社区变得更加活力与和谐。

展台二 展品说明图

展台二:自我赋能的养生之道实景图

展台二“自我赋能的养生之道”再现了多项由老年人设计的辅助器具,旨在帮助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保持健康并增强自主能力。这些器具简单实用,比如电动摇扇机可以模仿自然柔风降温、单手指甲剪方便无需双手配合便能轻松修剪指甲、艾草按摩锤结合传统中医理念进行身体放松,脚底穴位按摩拖鞋则通过刺激脚底穴位实现保健功能。这些设计不仅体现了老年人对衰老过程的积极应对,还融入了传统文化中的智慧,展现了他们对健康的深刻理解。

展台三展品说明图

展台三:物趣共生的朴素快乐

展台三“物趣共生的朴素快乐”展示了老年人设计的创意娱乐装置,他们以低技术融合高创造力,重构社交娱乐生活。例如,一些老年人使用水管和橡皮筋制作了乒乓球捡球器,使用时压在球上时,球会穿过橡皮筋栅栏轻松进入水管,不用费力弯腰捡球;老年人还发明了一些单手操作的玩牌工具,以适应身体机能的衰退。日常物资化身为游戏工具,诠释"物尽其用"的生活哲学,也在多人游戏中改写孤独老龄化的叙事脚本。

清华美院展台(滑动或自动展示更多展台实景图)

展览的第二部分不仅是对设计作品的展示,也是对设计创新与教育方法的反思。展览通过展示普通人如何利用有限资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试图引发观众注意到当前设计实践中存在的不足,特别是对于老年人真实需求和积极主体性的忽视。同时,展览还强调了设计在公共领域中的重要性,并探讨社会创新设计对当代社会的价值。


展览现场互动反馈

清华美院展区的整体设计风格与展览内容注重还原真实的生活场景,强调贴近日常生活的朴素美感。展示现场通过摄影作品墙、手绘插图和实物展示等方式,呈现老年人的生活状态与社会环境的关系,引发观众对于老龄化议题的深入思考。在展览现场,不少来自各国家和地区的观众在参观过程中产生了情感共鸣,不仅拍照记录,还分享了自己对于家中长辈和老年生活的观察与理解。这也从侧面证明了,在老龄议题日益凸显的背景下,老年人的个人能力与环境变化之间的差距确实存在。这种差距使得他们在健康、社会参与等方面面临的挑战更加显著,既具有中国特色,也具有全球普遍性。同时,也有参观者被“老年设计师”的创作灵感和生活幽默所打动,促进了不同代际间的相互理解。

现场观众互动交流


文化交流与合作

在米兰国际三年展的活动期间,清华策展团队参加了展览开幕式,并与其他国际参展团队和艺术家进行了深入交流。中国美术学院团队在达芬奇故居策划了中国展区的主题论坛活动,主办方与五所参展高校的策展人分别就策展理念在论坛中发言,并由外方嘉宾进行点评,加强了高校、企业和国际机构等相关方在展览策划、学术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

方晓风教授提到的“反向启蒙”理念强调了对于设计思维的再认知,即从老人的生活智慧中汲取灵感。老年智慧源于老年人主动应对生活困境的积极态度,他们以自身身体为出发点和终点,在有限条件下创造解决方案。这种“从现象学出发的设计思维”,为设计者提供了重新理解“人、物、环境”关系的新视角。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如何在有限条件下创造解决方案。

反向启蒙的设计理念同样体现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团队对社会议题的长期探索中,方晓风教授也展示了来自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生态设计研究所、清华大学健康医疗产业创新设计研究所、未来实验室的设计以及清华大学中意设计创新基地的设计实践。这些项目从多个视角出发,通过设计助力积极老龄化的实现。

方晓风教授分享清华美院策展理念

在论坛中,娄永琪教授借助老子思想中“反者道之动”的哲学理念,强调了中国展区总策展理念中的动态平衡观点,特别是人与自然、技术与生态之间所构建的和谐共生的生命之网;姜珺教授则介绍了福建屏南的“大食物馆”项目,用设计重新定义粮食安全,并构建生产、生态与社会之间的循环系统;魏劭农教授从城市空间的角度出发,讨论了历史、科技与文化如何影响城市空间的演变;Mirna Zordan教授关注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如何通过设计作为稳定器,连接人性与数字化的桥梁。这些观点都围绕设计的核心作用展开,试图解决当代社会面临的复杂问题。

中国展区主题论坛活动现场与活动合照


展览后续与展望

本次米兰国际设计展将会持续六个月,中国展区也将由参展高校轮流举办学术主题活动,聚焦于“不平等与设计创新”等社会议题,旨在通过设计的力量解决现实问题并促进全球艺术设计的交流。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团队将在6-7月主持召开学术月活动,围绕老龄化设计重新思考如何弥合社会差距,期待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创造更健康丰盛的生命旅程。

虽然社会中的不平等现象难以彻底消除,但理解其深层原因可以帮助我们超越物质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局限,更多地关注人的内在价值与主体性。此次展览不仅是展示内容的静态呈现,更被赋予了动态的意义,作为引发公众讨论、激励人们采取行动、推动实践的平台与媒介。我们期待通过设计的力量,探索如何让老龄化成为一个积极的过程,将其视为发现人性智慧和重新构建社会关系的机会。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策展团队

策展人:方晓风

展览设计:刘新、钟芳、黄钰准、刘屹、梁骥、赵晓晓、邸稷、谢伟鹏、楚孟斐、黄子轩、徐雨晗、薛舒豪

平面设计:周岳、陈楚仪、陈映煦、陈艺丹

展陈执行:黄钰准、刘屹、赵晓晓、方遂父、姜虹

视频制作:Yan Studio、刘芳


参展艺术家

参展摄影师 (首字母排序):

Batkid、楚孟斐、蔡山海、陈铁波、陈执力、Koala、MIU辣霸、PETER、SHARARO、Yingshan、甘娜、高玉芬、芶新月、何适、何泽漫、胡烨、黄哥摄影、黄滚滚、黄喜乐、江晖、金海拾光、练沙、刘睿琪、孟宪梅、楠木、欧阳、曲比牧丹、三木、三皮先森、树亮二、苏俊维、孙阳光、陶小野、王佳尔、韦宇教、薛梅、杨凌霄、叶丹容、一根葱、艺术没有家、于小伦、余歌、元子、张鹤、张梦夏、章云龙、赵太阳、赵晓晓、朱湘军、朱笑天、卓新怡

手绘插画作者:鲁雯泋


项目支持: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生态设计研究所、清华大学健康医疗产业创新设计研究所、清华大学未来实验室、清华大学中意设计创新基地

意大利语校对:毛立

联系方式: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生态设计研究所 www.ecodesign-thu.com

lenschina@lenscn.net


撰稿 | 刘屹

摄影 | 方遂父、赵晓晓、刘屹、黄钰准等

编辑 | 陈洁

审核 | 王晓昕

© 2024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园1号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100084

© 2024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