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 EN
首页   /   新闻   /   新闻动态   /   正文

分享

清美沙龙回顾|刻墨者独白、 “气味”视觉化、 火与土的诗篇
2025.07.08

清美沙龙回顾

清美沙龙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党委主办,学院分工会承办,旨在促进教师学术交流和思想碰撞,搭建沟通交流平台,已形成多学科学术交流的常态化机制,加强了师德师风建设,成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面向未来、凝聚共识、推动创新、坚持奋进的切实举措。

2025年4月,清美沙龙邀请了清华大学人文讲席教授冷冰川、清华大学未来实验室助理研究员路奇以及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实验员蒋成亮为师生进行分享。冷冰川带领观众走进刻墨与综合材料构建的黑白世界,现场揭秘“盲刻”技法,彰显艺术家在毁灭与重生间的永恒探索。路奇带领团队突破感官边界,将“难以计算”的气味转化为可交互的媒介,为“人—机—气味”协作的未来打开想象;蒋成亮带领师生在青花瓷工坊中亲历“火与土的诗篇”,体验千年技艺的匠心传承。



冷冰川 清华大学人文讲席教授

4月10日,冷冰川新作沉浸式观展讲学活动在清华大学美术馆举行。活动以艺术家冷冰川正在展出的个展“伊卡洛斯,刻墨者独白——冷冰川新作展”为契机,冷冰川通过展览导览与现场问答,分享其艺术实践背后的创作逻辑与精神世界。

冷冰川曾留学荷兰与西班牙,获巴塞罗那大学艺术博士学位,现任清华大学人文讲席教授。其作品多次在国内外重要美术馆展出,深受学界与藏界关注。此次展出的62件作品,形式跨越刻墨作品、综合材料作品以及立体作品,涵盖其近年来在“诗经系列”“伊卡洛斯”“24节气”等多个主题上的探索,作品整体以黑白为主色调,将东方传统绘画的诗性意境与西方现代艺术的表现方式深度融合,构建出一个梦幻般又充满张力的艺术世界。既具诗性意境,也富有材料实验性。

在分享中,冷冰川坦言自己“曾因作品太美而感到困惑”,近年来有意追求“破坏的力量”。他强调不打草稿、不设预设,采用刻刀在黑纸上“盲刻”第一刀,并在随后的绘制中不断修正与重构画面。他以此抵抗程式化的视觉表达,强调“在错误中生发”的创作哲学。因而他的创作中,火烧、蜡封、石块等极具张力的材料与技法频繁出现。

作为展览的核心意象之一,伊卡洛斯这一希腊神话人物贯穿多个系列。冷冰川将其视为青年理想、飞翔与毁灭的象征,也映射着艺术家在时代中的挣扎与超越。他表示:“艺术家是在创造自己,也在毁灭自己,在毁灭中不断重生。冷冰川认为,艺术不应被媒介或画种所限制,“用中国传统思维创作的,都是中国画”,体现出他长期坚持的“根性”与“突破”的双重立场。

冷冰川还分享了他即将在福建展开的大型创作计划,计划进行长达20至30米的巨幅绘画实践,结合农具、自然物、儿童行为等方式,以绘画为媒介进行一次跨越材质与形式的生命实验。


路奇 清华大学未来实验室助理研究员

4月17日中午,清华大学未来实验室助理研究员路奇以《嗅觉感知计算与人机交互前沿探索》为主题进行分享。结合人工智能、人机交互与设计思维,带领听众进入一个“人—机—气味”协作的新感官世界。

气味,一直被视为难以计算、难以传播的感官信息。但在路奇的研究中,它被重新定义为一种“未被充分编码的感官语言”——既能承载情绪,也能传递信息,更有潜力成为下一代交互媒介。技术的演进,正逐步使这一看似模糊的感官走向清晰与可塑。

路奇首先讲解了嗅觉的基本机制:人类拥有约400种交叉敏感的嗅觉受体,可以感知百万级的气味组合。他和团队研发的“电子鼻”模拟了这一系统,目前已迭代至第五代,并已在仓储安全、天然气泄漏、智能家居、农产品质量检测与香水推荐等实际场景中完成应用实验。

然而,仅具备感知还不够。气味必须被“理解”,才能进一步参与计算系统。团队主攻的“气味快速识别与指纹图谱分析”,通过时序数据处理与深度神经网络建模,对复杂气味组合进行解析与归类,并构建了可视化数据库。这些数据基础也支撑了诸如气味电影、气味叙事等生成式AI内容的渲染与匹配。

当气味具备了被感知和理解的能力,它也就具备了“表达”的可能。在交互层面,路奇展示了团队围绕多感官媒体、身心健康、信息提示、气味远程传输等领域展开的应用实验。借助AI调香、气味视觉化与图像生成等工具,创作者可以将气味用于情绪描绘、沉浸体验构建等,使抽象气味与艺术图像间建立可感知的联动机制。


蒋成亮 清华大学艺术与设计实验教学中心 实验员

4月29日,一场跨越千年的青花之约在燃气窑炉实验室温情上演。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实验员蒋成亮以“瓷韵丹青 · 妙手绘心”为主题,带领参与者深入领略青花瓷的艺术魅力,亲手触摸传统工艺的温度。活动虽已落幕,但泥土与釉彩碰撞的瞬间、笔尖与瓷坯交融的韵律,仍令人回味无穷。

溯源青花——千年技艺的匠心传承,从元代“苏麻离青”的传奇釉料,到明清官窑的鼎盛工艺,参与者沉浸于青花“白釉青花一火成”的独特美学中。通过“拉坯、修坯、彩绘、施釉、烧制”五大核心流程的解析,大家深刻体会到传统陶瓷技艺中“天工”与“人工”的完美结合。

“青花的灵魂在于笔触的呼吸感。”蒋成亮现场演示了清华料调配的秘诀与“汾水技法”的精妙,从勾线到晕染,一笔一画间尽显水墨意境。在蒋成亮的指导下,参与者纷纷执笔绘瓷,从纹样设计到釉下作画,素白瓷坯逐渐绽放出缠枝莲、云鹤纹等经典图样,同时还有个性创作的抽象图案。尽管笔触稚嫩,但每一件作品都承载着独特的巧思与情感。活动尾声,所有作品被送入窑炉,历经高温淬炼,完成从泥土到艺术品的蜕变。

本次“瓷韵丹青”活动不仅是一场技艺的传授,更是一次文化的对话。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参与者亲身体验了青花瓷“火与土的诗篇”,领悟到传统工艺中“匠人精神”的深刻内涵。


活动组织|美术学院分工会

活动统筹|夏欢

海报设计|夏之薇

文案 | 摄影 苗义泽 余佳忆

图文编辑 | 陈洁

审核 | 王晓昕

© 2024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园1号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100084

© 2024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