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7月6日下午,“天行意动·第三届中国国际动态雕塑展”在上海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0米层17号展厅开幕。本次展览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国雕塑学会、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和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联合主办,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中国雕塑学会展览部、上海美术学院雕塑系承办,上海美术家协会 、北京美术家协会 、国际动态艺术组织(KAO)支持。展览将持续到2025年8月31日。

开幕式嘉宾和艺术家代表合影
本次展览以“科技赋能艺术”为主线,探讨在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的背景下,艺术如何与新技术共处。通过作品展示与互动,以期推动艺术与科技的高质量融合,引领雕塑艺术发展的学术新方向。
中国雕塑学会副会长、景德镇陶瓷大学党委副书记吕品昌,中国雕塑学会副会长、湖北美术馆馆长冀少峰,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副馆长张悦,中国雕塑学会副会长、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董书兵,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高校师生代表、艺术家等参与了开幕式。

开幕式现场(左)
陈辉主持展览开幕式(右)
开幕式由本次展览策展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陈辉主持。陈辉介绍,作为中国首个以"动态雕塑"为主题的国际性艺术展览,本次展览以及跨越国界的艺术对话形式,通过展现雕塑艺术在数字时代的无限可能,激发更多关于艺术与科技融合的思考。
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党委书记、执行馆长王一川,中国雕塑学会会长、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曾成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院长马赛,中国美术家协会秘书长王平分别致辞。

王一川(左)、曾成钢(右)致辞
王一川表示本次展览落地上海,是知名学术品牌与上海文化平台的深度交融,更是先锋艺术探索与海派文化精神的一次激荡。期待以此为契机,持续推动动态艺术的研究深化与创新发展,为海派文化的当代转化注入不竭动能。
曾成钢表示,“天行意动·动态雕塑展”已经成为国内外有重要影响力的学术品牌。 “如何与新技术共处”是展览提出的新问题。希望有更多艺术家和学者参与未来艺术的交流讨论,有更多的观众能够看到属于这个时代的新艺术,这是“动态展览”的价值和意义所在。

马赛(左)、王平(右)致辞
马赛总结,艺术与科学的融合是未来发展趋势,也是今天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本次展览,是清华美院在动态艺术学术脉络的延续,对于推动艺术与科技的高质量融合,探索新时代跨学科创新人才培养等问题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王平表示,中国美术家协会始终关注当代雕塑的发展在数字时代的背景下,鼓励多元、开放、面向未来的艺术探索。希望艺术家勇于创新、敢于突破,创作出既有思想深度、又体现新时代文化使命与当代气息的优秀作品。

开幕仪式启动
展览信息
“天行意动·国际动态雕塑展”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和中国雕塑学会联合发起,是国内首个以“动态雕塑”为主题的国际性展览品牌。目的是通过对艺术本质、人类感知以及技术哲学的展示和讨论,塑造新的艺术认知框架。首届展览于2015年在北京举行,从动态的角度探讨雕塑艺术与技术之间的关系。
本次展览自发布公告以来,共收到来自中国、美国、瑞士、日本、韩国、阿根廷、保加利亚、白俄罗斯、北马其顿等9个国家和地区的179位艺术家及团队提交的249件动态雕塑方案。经过组委会评审,最终展出116件精彩作品,包括58件实物与58件组影像,展示了近五年来国内外动态雕塑艺术的探索成果与创作风貌。
展现现场






资料提供 | 雕塑系
图文编辑 | 陈洁
审核 | 王晓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