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 EN
首页   /   新闻   /   新闻动态   /   正文

分享

美术学于婉莹院副教授荣获“青年教师教学优秀奖”
2025.07.11

于婉莹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绘画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清华大学仲英青年学者

美术学院党委学生工作组副组长、美育研究所副所长

清华美术学院本科、硕士、博士

研究方向:东西方艺术语言比较研究、综合性大学艺术教育理论与实践


近日,清华大学2024年度“青年教师教学优秀奖”评选结果正式公布。全校共10位青年教师获此殊荣,美术学院绘画系副教授于婉莹位列其中。

清华大学“青年教师教学优秀奖”是学校青年教师的最高教学荣誉,1997年起每年评选一次,以奖励热爱教学工作,在教育教学改革和教学工作中做出突出成绩的青年教师。选拔过程严格。综合专家评教意见和学生课堂评估成绩,决定入围名单。入围教师通过答辩选拔,经学校党委常委会讨论通过,最终确定该年度获奖名单。

深耕教学一线,十五门课程的坚守与探索

自2020年入职清华美术学院以来,于婉莹始终深耕在本科教学一线,累计承担15门本科课程,教学对象覆盖多个年级和院系。她教过的课程涵盖素描、色彩、构图等基础训练,也包括《西方油画临摹与赏析》全院选修课程,以及与李睦教授联合开设的校级通识课程《艺术的启示》。

“课堂教学和实践不只是技能训练,更是一次次心灵的触碰”。她说,无论课程名称如何不同,其本质都是通过艺术帮助学生强化感知、构建思维、认识生活。

她的多门课程在校级评估中获评“优秀”,深受学生喜爱。而这些教学成果的背后,是她对“教学”这项工作始终如一的投入和热情。

授课指导

教学理念:“审美先于创作,创作即研究”

“我希望学生不仅学会怎么画,更知道为什么画。”

在教学中,于婉莹坚持“审美先于创作,创作即研究”的理念。她引导学生将视觉经验与思想表达结合,通过探究式学习提出问题、分析现象、建构思维,从而实现技法与观念的融合。

她主持的教改项目《色彩写生的探究式学习改革》深入推动课程模式转型,也正在编写教材《素描的艺术思维》,为学生搭建起思维与实践并重的艺术学习路径。

科研赋能教学,理论反哺实践

除了教学一线,作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美育研究所副所长,于婉莹也长期致力于艺术教育理论研究。她关注“东西方艺术语言比较”以及“综合性大学的艺术教育理论与实践”两大方向,主持和参与了国家艺术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国家社科基金等省部级以上课题十余项。

近年来,出版专著3部,共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10篇发表于《中国大学教学》《美术观察》《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等中文核心与CSSCI期刊,为艺术教育改革提供了理论支撑。

“理论的意义不止于抽象,还在于点亮我们的课堂。”

创作不辍:作品就是最好的课堂示范

于婉莹始终保持积极活跃的绘画创作状态,她的作品多次入选国家级重要展览:

作品入选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进京作品);《爱琴海之遐思》入选第八届北京国际双年展,并获中国美术馆收藏;《人民的延安》获国家大剧院收藏;《知难而进 众志成城》由清华校史馆展陈并收藏;曾三次获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实践优秀作品展“优秀示范作品”“提名奖”等;作品发表于《美术》《人民日报》《学习时报》《美术报》等期刊和报刊。

于婉莹表示,艺术创作不仅是自我表达的过程,更是对教学最真实、最鲜活的支撑。在她的课堂上,她的作品和经历,成为了学生学习的极佳“案例”。

以美育人:唤醒人心,培养创造力

作为美术学院党委学生工作组副组长,于婉莹不仅关注学生的专业成长,更关心他们的审美体验和人格养成。

“艺术教育,不只是技巧,更是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看见世界、形成独立判断的过程。”她始终相信,美育的价值,在于它让人更温柔地对待生活,也培养学生的直觉、想象力以及创造力。

她也坚信,教育的本质,是师生共同成长的旅程。“这正是我所追求的:在一间间画室、一节节课程中,与学生一起完成一场场精神的唤醒”。


信息来源|教务办

资料提供|于婉莹

图文编辑|陈洁

审核|王晓昕

© 2024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园1号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100084

© 2024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