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5日至8月7日,清华大学“艺塑东坡·美润丁蜀”社会美育实践活动在江苏宜兴丁蜀镇举办。此次活动由清华大学美育工作站(宜兴)、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团委与丁蜀镇人民政府联合主办,不仅是顶尖艺术院校以美育赋能城乡发展的生动实践,更通过“塑人、塑神、塑魂”的系统探索,为高校服务国家战略、助力文化传承创新提供了鲜活样本。
塑人:于平凡中发现艺术力量
“塑人”作为此次实践的初心,旨在通过艺术赋能确立个体价值,让公众掌握“艺术地生活”的思想工具。8月3日,陶二厂会展中心的“与美同行”写生雕塑创作观摩活动颇具深意。清华美院师生以本地环卫工人、保安等“平凡榜样”为模特,用宜兴紫砂泥创作真人比例肖像雕塑,创作过程向公众开放,引发广泛关注。


在艺术家与劳动者的相互凝视中,保安的坚毅、环卫工人的风霜被定格为艺术形象,彰显“平凡中的不凡”。师生边创作边讲解的互动形式,打破了艺术的神秘感,让市民真切感受到艺术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而此前一天,清华大学博士后刘潇主讲的“艺术赋能生活的N种可能”公共美育讲座,更从理论层面打破“艺术即消遣”的认知,阐释艺术作为认知工具、联结媒介的社会功能,推动美育成为全民可参与的公共事业。


塑神:在古今对话中探寻文化新声
“塑神”维度聚焦历史文化核心精神的传承与创新。在陶二厂文化街区,马文甲老师带领学子开展的“艺塑东坡”创作营,将目光投向“苏东坡”这一文化符号。通过田野调研与工艺研学,学子们深刻体会到东坡精神与宜兴风土人情、匠人精神的深度融合,将这份感悟与紫砂泥的“泥土温度”、当代青年的理解相熔铸,创作出系列“东坡意象”雕塑与陶艺作品,实现与东方文人精神的隔空对话。

与此同时,“博伊斯IN蜀山”展览在青草美术馆举办。由清华硕博士策划的这一展览,将德国先锋艺术家约瑟夫·博伊斯的“社会雕塑”理念引入紫砂文化街区,让“人人都是艺术家”的理念与“江南匠作精神”碰撞出火花,为本土文化注入国际视野,搭建起当代艺术与非遗的对话桥梁。

塑魂:校地联动共筑文化自信
“塑魂”作为实践的最终目标,通过构建开放共享的文化场域,铸造地方文化自信。“紫荆连枝 陶绽光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宜兴校友紫砂艺术展”集中呈现14位校友的紫砂力作,展示“学院精神”与“陶都技艺”的交融成果。在校学生的青春探索与校友的成熟创作交相辉映,勾勒出跨越代际的“清华-宜兴”艺术传承创新脉络。
活动期间,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白本锋,清华大学美院党委书记覃川一行专程到宜兴调研并慰问师生,高度肯定学子扎根基层,以艺术服务社会的实践精神,勉励大家为中华优秀文化传承创新贡献力量。白本锋一行还与宜兴市委书记胡小坚进行了交流洽谈,共同强调进一步加强校地合作,促进文化与经济的融合发展。
江苏清华校友会名誉会长、南京市政协原副主席鲍永安,江苏清华校友会名誉会长、江苏省发改委原副主任、一级巡视员高清,江苏清华校友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夏航集团董事长夏兰等参加调研考察。
此次实践活动超越了单向“艺术下乡”,构建起多方参与的“文化场域”。对清华学子而言,是将课堂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深化对“艺术何为”认知的成长之旅;对丁蜀镇而言,不仅收获了高水平艺术成果,更激发了文化自信,证明本土文化能与国际艺术平等对话。这场高校与地方的“双向奔赴”,为新时代高等院校服务社会、传承文脉提供了富有生命力的范本。

本文来源 | 新华网江苏频道
作者 | 马文甲 王亚琦
编辑 | 陈洁
审核 | 王晓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