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 EN
首页   /   新闻   /   新闻动态   /   正文

分享

她说,最好的教育是“共同成长” !走近清华“青年教师教学优秀奖”得主于婉莹
2025.08.21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绘画系副教授

清华大学仲英青年学者

美术学院党委学生工作组副组长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美育研究所副所长

从青涩学子到青年教师,于婉莹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一路走来,完成了从本科生、硕士生到博士生的学习成长,而后留校任教,承担起育人育才的责任。

学生时期的她,从本科毕业作品《惜春》,到硕士生阶段的塞纳河畔四米长卷《行走的塞纳》及探索黑白光影的《青藤画语》,其笔触蕴藏着对“艺术源于生活”的体悟,也包含着她对历史传统人文思想的理解与展示。这种贯穿创作的理念,在她攻读博士期间得到了进一步深化——通过系统研究清华大学教育历史中艺术所扮演的角色,她逐步构建起更为坚实的思想框架,并清晰认识到艺术在清华大学人才培养传统中所承载的重要意义。

2020年,于婉莹成为清华美院教师。在兼顾研究与创作的同时,她将“探究式学习”带入本科生课堂,引导学生感知、思考、表达和创造。

“艺术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并将其转化为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最终体现在创作中。”在于婉莹的教学目标里,她期待将学生培养成能感知世界、认识自我的“完整的人”。她常说:“科学能让我们生活得更好,艺术则教会我们如何去生活。”

清华印象

2010年盛夏,于婉莹考入清华美院绘画系中国画专业。此后十年,她扎根清华园:研究生研习油画,博士阶段转向美术学理论,在学院老一辈艺术大家的影响下成长起来。她探索中西融合艺术创作之路,铭记前辈的艺术理念:“艺术是人民大众的艺术,真正的艺术来源于生活”。吴冠中的“笔墨等于零”更为她指明方向——不必被程式化的笔墨技法束缚,艺术的天地可以更广阔。

2016年研究生期间,于婉莹作为访问艺术家,前往巴黎国际艺术城进修。那段时间,她感受着塞纳河畔的微风,看着匆匆的行人与往来的船只,体会着这座城市的浪漫。她穿梭在现实和自己的想象之中,仅用一支水性笔,铺陈出长达四米的《行走的塞纳》。这幅画卷不仅承载着她的巴黎记忆,更是她对“艺术源于生活”最真切的实践。

行走的塞纳 水性笔 60x400cm

塞纳河的经历让于婉莹想到,“清华园的美,同样可以用水性笔的艺术方式呈现。”重返清华园后,同样仅以一支黑色水性笔,回归纯粹黑白进行创作。她认为,“黑白能凝练出清华的朴素与沧桑,也更契合东方的审美意蕴。”

她几乎每日伏案数小时,画面从一个空白的框架开始,从局部到整体,细节逐渐生长,最终成为一幅令人惊叹的艺术作品:紧靠在一起的自行车、日晷上繁复的花纹、图书馆前圆润的路灯、荷叶簇拥的汉白玉拱桥……这些清华校园里的日常,都被她细细捕捉、描绘。

在对校园生活点滴的持续观察与刻画中,于婉莹不仅磨练着技艺,更是在寻找一种超越单一艺术语言的表达。在她看来,这种不断探索、不被定义的开放性,蕴藏着创作的各种可能。

在于婉莹后来的许多作品中,可见独特的观察视角与表现手法:细腻的线条勾勒形状,画面由简至繁,线条与墨色交织出独特的韵律节奏,展现出超现实的幻境感。

体育的迁移价值 水性笔、纸本 40x60cm

元素的花园 水性笔、纸本 50x40cm

园子里的常青藤 水性笔、纸本 45x30cm

清秋追风 水性笔、纸本 30x45cm

矫健的身影 水性笔、纸本 30x45cm

清华厚重的历史与文化底蕴在于婉莹身上留下印记,也牵引她在博士阶段将研究聚焦于清华校史中艺术的影响,着力揭示艺术在清华整体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而这一系列系统的研究实践,也反过来提升了她的学术研究能力。这些学术研究与绘画创作的成果,成为之后她教学工作的重要动力与支撑。

“审美先于创作,创作即研究”

2020年,于婉莹成为绘画系的一名青年教师。

她仍记得第一次走进课堂,面对学生时的紧张感。为了打破师生距离感,她找到秘诀:“把自己当成他们的学姐,和他们一起学。”这种平等亲近的姿态很快奏效,“学生们更信任我,愿意坦诚地暴露他们在绘画中遇到的问题。”

于婉莹视“教学是我与学生共创的过程,而非我在讲台上单独教授。”她坚持“审美先于创作,创作即研究”的教学理念,并将“探究式学习”逐步引入艺术教学课堂,打破以技法为核心的固有模式。她的目标很明确:让学生摆脱“为了画而画”的状态,让创作真正成为“思维驱动、视角开放”的过程。

在一节“西方油画临摹与赏析”课上,学生们围坐半圈,于婉莹位于中央。她亲自执笔示范,一步步解析名家作品的技法工序,引导学生们深入讨论、研究作品的创作背景。她认为,“在高校阶段,美术教育不仅要提升专业技能,更应激发学生对艺术本质的理解和独立表达的能力。”她强调:“审美能力是创作的基础,而真正的创作是带有思辨与批判的表达。它源自个体的文化理解、艺术史观的建立与生活的经验。”

课堂指导

课堂上,学生被鼓励课前调研、提出问题,并进行小组讨论和批判性表达。讨论“印象派与色彩革命”时,于婉莹会引导学生比较莫奈与中国山水画的色彩观,进而延伸到对中西方审美哲学的思考。

这些引导悄然改变了课堂的氛围,学生们不再机械临摹,而是开始了更深层次的思考。于婉莹印象深刻的是,一位建筑学专业的学生曾告诉她,某次课堂临摹的作品给他带来深刻启示,后来他成功地将这幅作品的造型观念融入自己的建筑设计。

“这可能就是教学的魅力所在。”

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的交流,引发了于婉莹的反思:“对艺术的理解和认识,并无统一标准。每个人对美的感受和体验都是独特的。艺术更核心的,是观看的方法和表达的方式。”她认识到,“直觉和想象力的培养是艺术教育的突出特征。教育不仅是逻辑思维的培养,直觉和想象力的滋养同样至关重要,它们是产生创造性思维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教学,不仅是职责,更是一种使命”

今年已是于婉莹执教清华美院的第五个年头。这些年,她承担了15门本科课程,内容跨度大,教学对象覆盖多个院系。无论课程名称如何变化,她都坚持因材施教、以美育人,在每一堂课中倾注热情与思考。对她而言,“这些课程的本质是一致的:通过艺术的方式,帮助学生重建感知、重构思维,重新认识生活本身。”

在繁重教学之余,于婉莹始终坚持在学术及创作领域耕耘。近五年来,她出版专著《人文清华的艺术理想》(清华110周年校庆系列出版物之一)、《青藤画语》等。她主持的“西方古典风景画与东方古代山水画艺术语言比较研究”获得了教育部社科基金的支持。

与此同时,作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美育研究所副所长,她多次参与国家级美育课题研究,并在国家艺术基金传播交流推广项目中,担任中国美术馆站策展人。这些年来,她陆续在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10篇刊发于《中国大学教学》《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美术观察》等中文核心与CSSCI期刊。

为纪念第一颗原子弹爆炸60周年,于婉莹创作的《我愿以身许国》,获国家艺术基金青年创作项目支持。《人民的延安》被国家大剧院收藏,《水木清华的成长之旅》入选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进京作品),《爱琴海之遐思》入选第八届北京国际双年展并被中国美术馆收藏,《知难而进 众志成城》被校史馆收藏。其作品还多次获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实践优秀作品展“优秀教学示范作品奖”“优秀提名作品奖”等奖项。

我愿以身许国 布面油画 160x200cm

爱琴海之遐思 布面油画 70x150cm

爱琴海之霞光 布面油画 70x150cm

对艺术创作与教学的热爱投入,教学改革实践及学生的肯定,让于婉莹收获了成果。今年夏天,她荣获清华大学2024年度“青年教师教学优秀奖”(该奖项是清华大学授予青年教师的教学荣誉,今年共有10位青年教师获奖)。

教学不仅是职责,更是使命。她说:“这就是我所追求的:在一间间画室、一节节课程中,与学生一起完成一场场精神的唤醒。”


图片提供|于婉莹 绘画系副教授

特约撰稿|熊丽欣

图文编辑|陈洁 罗雪辉

审核|王晓昕



© 2024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园1号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100084

© 2024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