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 EN
首页   /   新闻   /   新闻动态   /   正文

分享

庆祝教师节 | 青年师道,艺路新声
2025.09.10

2025年9月10日是我国第41个教师节。我们聚焦近年来曾经荣获过“青年教师教学优秀奖”“学术新人奖”“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的老师们,分享他们教学中的思考与突破。从他们的理念与实践中,既能看见学院文脉的延续,也能清晰触摸到未来艺术教育的形态。他们用青春联结讲台与时代,以创新回应使命与期待,展现了新时代清华美院教师风采。

值此教师节之际,谨向讲台上每一束微光致敬,向所有为中国艺术教育事业默默耕耘的师者致敬,向所有躬耕不辍、育心育美的教师们道一声:辛苦了,教师节快乐!

愿教育之光与艺术之美,永远清澈,永远热烈。

于婉莹

美术学院党委学生工作组副组长、绘画系副教授

荣获清华大学2024年度“青年教师教学优秀奖”

教学理念

以艺术之启示,育人亦育心。艺术教育的核心目标在于审美能力的培养,而非单纯艺术技能的掌握,应当以直觉和想象力的培养为基础,融入批判性思维,形成个体的文化理解、艺术史观的建立与生活经验的积累,最终体现于艺术创作。创作不仅是技法的呈现,更是研究与创造融于一体的过程。

课程创新

课堂作业中,有一次要求学生进行一次“盲塑”——戴上眼罩,用泥料塑造自己的头像。作业完成后,一位女同学分享了她的感受:“我用双手按压自己的眼窝,觉得已经足够深了。但当摘下眼罩时才发现,那远远不够。那一刻我意识到,对于空间的判断,视觉与触觉并不相同。那么,究竟哪一种才更接近真实呢?”这让我再次思考:教学给予学生的启发究竟是什么?是基础的艺术常识,基本的绘画技巧,还是能够触类旁通、引发思辨的认知能力?

教师节寄语

艺术教育是启迪学生情智成长的重要途径,它会帮助你们理解和欣赏人类艺术的成果,在艺术的世界里能够敏锐地观察和创作,在创作中勇敢地思考与探索,在探索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表达方式,在表达里邂逅生活的诗与远方。

马文甲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党委副书记、雕塑系副教授

荣获清华大学2022年度“青年教师教学优秀奖”

教学理念

以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站位来理解“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 努力塑造学生“心怀国之大者”、勇担服务国家战略责任的理想信念与使命担当的品质。

课程创新

整合社会多方资源,打通课程育人环节,丰富教学的现场性。将乡村振兴中的艺术赋能设计与美育策划作为调研采风课程的主题,团队分组作业强调协同与配合。塑造学术国情的认知,强调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推动课程成果的转化应用,于江苏宜兴高塍镇、浙江衢州常山县等地进行实践。成果得到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学习强国、中国教育报、中国青年报、江苏教育电视台等媒体报道。《创作采风》课程中指导学生创作的12件大型公共雕塑成果参加宜兴高塍的乡村振兴重点项目“艺术点亮乡村”,促进了当地的文旅收益与社会美育的水平。该项目聘请了参与创作的学生作为“艺术村长”长期关注该地发展,实现社会美育对于雕塑专业教育人才培养和创新创业组织性的推动升级。教学论文《艺术赋能宝藏家乡》刊登于《人民日报》。

教师节寄语

拥抱多元是青年本色,做好重要但不要紧的事,我们一起砥砺攻坚最难忘。

王小茉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院长助理、艺术史论系副教授

荣获清华大学2020年度“青年教师教学优秀奖”、北京高校第十一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人文组)一等奖

教学理念

用跨学科视角理解“设计现象”,产生专业共鸣。以有审美的眼光思考生活方式,思考人与物的关系。融入设计伦理,培养人文关怀与社会价值观。

课程创新

核心策略一, “情境营造”。用讲故事的叙事方式搭建情境。由物见事,由事说理。帮助学生形成历史与当下、世界与中国、思辨与共情,以及理论与实践的联通。

核心策略二,“实物进课堂”。把可以获得的经典设计案例带到课堂,在“真听真看真感受“的过程中,和学生一起分析设计细节,形成从感性、知性到理性的递进。

教师节寄语

心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造物”与“用物”的角度理解我们所处的世界和时代。

保持开放的心态,不要太纠结于专业壁垒与学分绩,享受从设计史中获得的启发与共鸣。

张姗姗

绘画系副教授

荣获2018年度“青年教师教学优秀奖”

教学理念

植根传统,张扬个性。

课程创新

以油画专业基础课《色彩(人物)》为例,教学目标需要逐步解决画面的色调、冷暖关系、形色结合以及组织较复杂画面的能力等问题。

观看先于调色,感受重于技术。为此,我设计了 “分层教学”与“嵌套二次创作”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例如,课堂写生时,针对不同学生如何突破习惯用色问题,我会相应要求“限色练习”, 在一个限定范围内用五、六种颜色组织画面,让学生更直观地体会颜色的单纯与丰富之间的对应关系。对于富有表达欲的学生,我会引导他们为模特设计一个“色彩情境” (如“午后的忧郁”“炽热的记忆”),在写生基础上对画面色彩进行二次创作,建立“个人色彩灵感库”。

教师节寄语

艺术的本质,是对生命与情感的真诚表达。唯有真正热爱艺术的人,才能在日复一日的观察、练习与思考中保持热忱,才能创作出打动人心的作品。

在未来的学习与创作路上,愿你们始终保持对色彩的好奇,对人物的共情;不被单一的 “标准” 束缚,不盲目追逐潮流的喧嚣。记住,调色板是你内心的镜子,每一笔色彩的选择,都应忠于自己的感受与判断。

刘亚

染织服装艺术设计系助理教授

荣获2023年度清华大学“学术新人奖”

教学理念

“守正创新,中西融汇,个性发展”。秉承学院优良育人传统,融合国际上多元的教学理念,培养一批具有创新精神的现代设计人才。注重设计驱动创新,通过新的材料和技术、以及跨学科交叉合作的途径,探索学科的边界及未来的可能性。

课程创新

在《服饰纺织品设计》的课堂上,以“印花设计:x图像实验” 为题,探索一场关于身份认同的图像实验与时尚猜想,借助于各种综合媒介,鼓励同学们探索不同实验性的印花图案和时尚风格。课程强调从图案到服饰的融合式教学,教学内容从图案创作,延伸到图案与服装面料、款式、造型、风格等之间的内在关联,并探索实验性风格。

教师节寄语

愿同学们心如星光,眼如明月,照亮前行路,传递真善美,快乐常伴左右。祝你们拥有美好的未来!

李静

工艺美术系副教授

荣获2019年度清华大学“学术新人奖”

教学理念

践行清华大学“三位一体”教育理念,坚持工艺技法与艺术设计思维并重,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成长为兼具人文素养、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的新时代艺术工作者。

课程创新

在《吹制玻璃》《灯工玻璃》等系列课程中,探索“学、看、读、记、创、练、思”的多维教学方式。结合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课堂上注重个性发展与批判性思维的培养;通过动手实践与讨论互动并重的模式,激发学生创造潜能。同时,将研究生培养与艺术展览、工作坊结合,提升学生独立创作与学术研究能力。

教师节寄语

愿各位同学在艺术的道路上,始终以美润心,以文化人。不断锤炼自我,成长为具有家国情怀和时代精神的艺术工作者。

焦阳

清华大学未来实验室助理研究员

荣获北京高校第十三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文科组)一等奖

教学理念

践行学科交叉与融合,以前沿交互技术驱动设计创新,以人文关怀深化设计责任。

课程创新

做设计需以用户为中心,我们在课堂中,用具身化的体验和情境代入式的教学,带动同学们对用户的“共情”。例如在触感反馈设计中,学生将手机作为教具,编程手机振动马达,亲手调节幅度、频率等参数,结合心理物理学公式,直观感受振动信号与主观体验的非线性关系,将抽象理论转化为可触摸的认知。同时在面向视障用户的设计中,师生一同参与“黑暗中对话”体验项目,在所有人置身黑暗,通过“向导”的全程带领尝试像盲人一样行动和探索后,不仅深刻体会了盲人的生活视角,并被“向导其实是一位盲人”所震撼。让同学们从“功能设计”跃升至“同理心构建”,践行“设计公平性”。

教师节寄语

愿同学们用设计连接科技的温度,以创新丈量人文的深度!


图文提供 | 获奖教师

统筹 | 苗义泽

文案 | 李佳洁

图文编辑 | 陈洁 罗雪辉

审核 | 王晓昕

© 2024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园1号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100084

© 2024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