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设计
Design For Sustainability
献给那些有志于改变世界的人:
设计师、工程师、教育家、企业家和梦想家。
Dedicated to those who aspire to change the world: designers, engineers, educators, entrepreneurs, and dreamers.
引言—Introduce

历经两年,《可持续设计》英文版 Design for Sustainability 终于由Springer出版面世了。在英文版中,几位作者对部分内容进行了修订,尤其更新了多个设计案例。我们希望借此机会,将书中根植于中国社会文化背景的思考与实践案例呈现给更广大的国际读者,期望为全球可持续设计领域的交流与探讨增添一份来自东方的声音。本书也是 Sustainability and Interdisciplinarity 丛书的第一部著作(丛书主编:钟周、刘靖)。
Title: Design for Sustainability
Author: Xin Liu, Fang Zhong, Jun Zhang
Publisher: Springer Singapore
DOI: https://doi.org/10.1007/978-981-96-8657-5
感谢夏南、王渤森、宋佳珈、Maurizio Vrenna对本书撰写所作的贡献。
Thank you to Xia Nan, Wang Bosen, Song Jiajia, and Maurizio Vrenna for their contributions to this book.
关于本书—About this book
本书为本科生、设计专业学生及对设计感兴趣的从业者,提供了一份关于可持续设计的全景式介绍。全书基于学科前沿研究,深入解析最佳设计实践,阐明了各类设计策略的应用,并对可持续性这一概念进行了系统性的梳理。其中不局限于单一的环境或社会维度,而是采用系统性视角与“理论与实践并行”的论述结构,旨在帮助读者建立起对该领域的整合性认知。
本书通过不同章节,总结了产品、服务、社会和系统四个层面的可持续设计策略。各项设计策略皆从历史、理论和实证案例等多维度进行介绍,并以理论框架和最佳设计实践为基础,勾勒出该领域的全貌。此外,本书基于长期的跨学科合作,通过与环境科学家、社会学家和普通民众的共同工作,超越传统设计的边界,将可持续设计的视角转化为更全面具体的知识体系。
如今,对可持续设计感兴趣的学习者不断增多,但在该领域要找到一本合适的入门读物并非易事。现有的相关书籍或偏重研究,或聚焦于特定主题,或侧重于环境、材料、社会等具体议题。本书则致力于从多个层面深入探索可持续设计领域,帮助学生对该主题获得更为全面的认识,能够将书中的见解融入其未来的学习与研究中。总而言之,本书为教师授课提供了丰富的视角与素材,其中包含的大量前沿案例、多个相互关联的主题,以及对可持续设计理论基础的解读,有助于构建一个结构化的课程体系。

Table of contents (12 chapters)
Front Matter
1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2 Design for Sustainability
3 Lifecycle Design
4 Design for Recycling
5 Design for Reuse and Upcycling
6 Emotional Durability Design
7 Design for Reduction
8 Design Learning from Nature
9 Product-Service System Design
10 Design for Social Innovation
11 The Distributed Economy
12 Systemic Design
Back Matter
本书序言 | Foreword
《可持续设计》中文版由清华大学柳冠中教授、湖南大学何人可教授和中国人民大学温铁军教授联袂做序推荐。在英文版中,我们又邀请了两位可持续设计领域的著名学者——米兰理工大学荣休教授 Ezio Manzini 与米兰理工大学设计学教授 Carlo Vezzoli 撰写序言。他们的文字为本书带来了宝贵的国际视角,深化了关于可持续设计的全球性探讨。我们在此分享两位学者的序言全文,希望能为学界同仁与广大读者带来启发。

Prof. Ezio Manzini
米兰理工大学荣誉教授
全球著名的设计理论家、社会创新倡导者


【导读】
“所有这一切都使它成为一本重要而有益的书。这本书既是迄今为止关于可持续设计这一主题的所有论述、著述和实践经验的纲要,也是揭示其未来主题的风向标。”
向可持续性转型是一个社会学习的过程,我们所有人,也就是全人类,都需在此过程中体验和学习。 今天在我们开启这一旅程近40年后,我们深知我们创建的社会体系首先必须是生态的和公正的。其中,“生态的”意指在人类之间以及人类与非人生命之间,存在着丰富的多样性与相互依存关系(这适用于所有尺度:从个体到社群乃至整个社会)。而“公正的”则意味着在这些体系中,所有人都拥有相同的权利,而且每个人都必须被赋予同等的机会(这也意味着,鉴于当今存在的不平等,有必要为那些迄今为止拥有较少机会的人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生态的”与“公正的”是两个哲学意义深远且有着许多种解释的形容词。将它们作为我们期望实现过渡的主要特征,并不意味着我们提出一个可供复制的模型,而是指明一条需要践行的道路。在这条道路上,每个人都带着各自的独特性从自己所处的位置出发,每个人都向他人学习,同时也给予他人。
在我看来,这本书正是如此:对所有在时间长河中,涌现于世界各地的可持续性理论与设计思想都持开放态度。与此同时,也引出了若干主题,这些主题正在或可能成为中国为这场关乎地球未来的全球对话中所做的独特贡献。另外,该书似乎将为了可持续性的设计呈现为一个思想的生态系统。系统内的各种思想彼此共存,时而相辅相成,时而相互辩驳——这既因为它们阐释着同一现实中互补的不同侧面,也因为它们源于不同的方法论与世界观。这一整套思想体系共同构成了当下丰富而清晰的愿景与工具,为我们应对地球的未来提供行动指引。
综上所述,所有这一切都使它成为一本重要而有益的书。这本书既是迄今为止关于可持续设计这一主题的所有论述、著述和实践经验的纲要,也是揭示其未来主题的风向标。
本书的另一篇序言中,柳冠中教授写道:“设计事理学’对创新的评价标准就来源于中国古代的哲理,即‘适当’‘适度’‘适合’,而非对欲望和最优解的无限追求。”我相信,这一论述无论在中国还是在世界各地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我也相信,当面对未来的挑战时,我们更应当审慎思考。
当然,“恰当、适度、适合”在今天究竟意味着什么必须加以讨论,我们也必须为我们想要寻求的品质找到新的共同愿景。但是,多年在可持续领域的工作明确告诉我们,我们需要彻底改变当今占主导地位的思维和行事方式。可持续设计在遵循本书提到各类策略的前提下,其基础必须寻求一种更新的智慧,这种智慧将引导我们重新定义和衡量生活质量的标准。
基于许多不同的经验,我认为这种重新定义必须建立在三个关键词之上:协作、近邻和关怀。其中,“协作”意味着只有通过共同努力,我们才有望实现生态的和公正的可持续性。“近邻”意味着可持续性应从分子的物理维度开始寻求和创造丰富多样的近邻系统:这些系统适宜我们人类居住,并与构成我们星球生命网络的非人存在和谐共存。“关怀”则意味着关注、共情和亲近,它指向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环境之间关系的质量。关怀关系的存在,需要我们投入必要的时间去构建。
所有这些似乎是人人都会认同的(谁会宣称自己反对协作、近邻和关怀的需求呢?)。但如果严肃对待这些关键词及其所有的实践意义,它们便与现代化社会中当前占主导地位的行动路线形成鲜明对比。事实上,现代化社会所依赖的经济和文化模式及其所产生的技术,正将我们推向一个截然相反的方向——一个由相互竞争的孤立个体组成的社会,一个荒漠化的近邻系统,以及一种缺乏关怀的互动方式。
与这些主导趋势相反,可持续设计因此是为协作、近邻和关怀而设计。更确切地说,它是对近邻系统的设计,以更大概率的形成协作和关怀关系。如前所述,这并不构成一个可供复制的完整模型,但它指明了一个方向,并为具体情况留下了开放空间,让我们能够结合来自过去的想法与实践、新的感性认识以及技术的可能性,来决定实际应如何操作。这不是一条容易的道路,但我认为这本书能帮助你起步。

Prof. Carlo Vezzoli
米兰理工大学设计学教授
LeNS(可持续学习网络)创始人



【导读】
“《可持续设计》一书的出版是这一征程中一个里程碑式的时刻……本书最引人注目的特点之一,是将其置于中国独特的社会文化和经济背景中进行探讨。”
可持续性已不再是一个边缘议题,而是决定人类未来的核心原则。它是一项超越学科、地域以及社会和经济背景的行动号召,敦促我们重新思考我们的生产、消费和设计方式。在推动这一全球转变的各个领域中,设计扮演着关键角色。它将创造力与实施可行性联系起来,提供解决方案以应对环境挑战、促进社会公平与包容,并推动经济繁荣。作为设计师、研究者、教育者和实践者,我们正处在一个关键的节点,我们的集体创造力既可能延续不可持续的实践,也可能为所有人开创一条通往韧性的、可持续的未来道路。
《可持续设计》一书的出版是这一征程中一个里程碑式的时刻。本书由刘新、张军和钟芳三位教授合著,对可持续设计(Design for Sustainability, DfS)领域做出了重大贡献。该书的中文原版早已成为中国研究者、教育者和学生的重要参考资料。此次英文版的发布是扩大其影响力和覆盖面的关键,使全球读者都能从其深刻见解和方法中受益。作为一个在研究、教育和实践领域深入投身于推广可持续设计的人,我非常荣幸能为本书作序。 本书的结构全面且具有前瞻性,探讨了可持续设计的历史背景、理论基础、实践方法与策略。它梳理了可持续性从一个概念框架到实践准则的演进过程,阐释了设计如何成为系统性变革的催化剂。通过十二章的内容,本书探索了诸如产品生命周期设计、循环经济原则、仿生学、产品服务系统(Product-Service Systems, PSS)、社会创新和系统性思维等关键概念。这些主题并非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可付诸实践的框架,用以指导设计师应对复杂的多维度挑战。
本书最引人注目的特点之一,是将其置于中国独特的社会文化和经济背景中进行探讨。通过引入本土化的案例研究,作者们展示了全球性的可持续原则如何能够被应用于应对特定的地域挑战与机遇。例如,书中重点介绍了一些在中国涌现出的创新实践,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这些案例研究不仅丰富了本书的叙事,也强调了文化和制度因素在塑造可持续设计解决方案中的重要性。这些本土化视角的融入,与LeNS(Learning Network for Sustainability)的精神完美契合。LeNS是一个由全球超过150所大学组成的网络,旨在通过“以共享促学习、多中心、开放获取”的理念,传播可持续设计的知识基础与实践技能。作为LeNS的创始人,我有幸与一个由学者和实践者组成的多元化社群共事,本书的三位作者亦在其中。他们对LeNS网络的贡献,在促进学界对如何将可持续性融入设计研究、教育和实践的更深刻理解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本书正是协作、互鉴与共创力量的明证,体现了LeNS所倡导的核心价值观。
本书的一个关键优势在于其对系统性方法论的强调。作者们认识到,应对当今的可持续性挑战需要系统性创新,这种创新必须考虑到环境、社会和经济维度之间的相互关联性。通过倡导整合性设计策略,本书为读者提供了驾驭这种复杂性所需的工具。它鼓励设计界超越孤立的干预措施,拥抱一种系统性思维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每一个决策都有助于实现更宏大的可持续愿景。本书另一个值得关注的方面是其前瞻性视角。它不仅对当前理论与实践进行了详尽分析,也预见了新兴的趋势与挑战。例如,关于可持续产品服务系统(SPSS)和分布式经济(Distributed Economies)设计的章节,探讨了这些模式如何通过“双赢”的解决方案——即在环境、社会-伦理和经济上均有裨益的方案——来驱动可持续发展。通过探讨这些前沿主题,本书不仅对当今的读者有益,也为未来的设计师、教育者和研究者提供了宝贵的资源。
此次英文版的出版对于促进跨文化对话与知识交流尤为重要。它使来自不同背景的读者能够了解中国在可持续设计领域的独特贡献,同时也能将他们自己的观点带入这场全球性的探讨中。这种思想的交流对于推进可持续性至关重要,因为它让我们能够相互学习彼此的成功与挑战,从而共同构建为全人类设计可持续未来的集体共识。除了其学术贡献,本书还传递了一个关于希望和赋能的深刻信息。它提醒我们,设计可以是一种变革性的力量,塑造我们生活、工作以及与世界互动的方式。通过将可持续性作为一项指导原则,设计师可以成为变革的推动者,驱动我们应对时代紧迫挑战所需的转型。这一信息与LeNS的精神以及我个人对设计创造积极环境和社会影响并带来经济效益力量的信念,产生了深刻的共鸣。
随着这本书走向国际读者,其激发和教育的潜力是无限的。它为跨学科的学生、教育者、研究者和专业人士提供了重要的资源,使他们具备为向可持续社会转型做出贡献所需的知识基础和实践技能。更重要的是,它培养了一种责任感和能动性,鼓励读者将自己视为通往可持续性征程中的积极参与者。
最后,我向刘新、张军和钟芳三位教授的出色工作致以衷心的祝贺。他们致力于推动可持续设计教育发展的奉献精神在本书的字里行间清晰可见,他们的贡献无疑将对该领域产生深远的影响。我非常感谢能有此机会为本书作序,并支持将他们宝贵的见解传播给全球读者。愿这本书能为所有读者带来启发、指导并促进合作。让我们携手,共同运用设计的力量,为全人类构想并共创一个环境、社会、经济皆可持续的社会。
《Design for Sustainability》的出版,是一次知识的分享,一场跨越文化的对话,更是我们为构建全球可持续未来贡献中国智慧与方案的坚定一步。我们相信,设计的力量,终将为全人类构想并共创一个更加公平、韧性与繁荣的未来。
阅读链接:
DOI: https://doi.org/10.1007/978-981-96-8657-5
图文提供 | 刘新
图文编辑 | 陈洁
审核 | 王晓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