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 EN
首页   /   新闻   /   新闻动态   /   正文

分享

韩敬伟: 中西绘画融合的实践者
2025.09.26

韩敬伟,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是中国当代著名的山水画家和美术教育家。他的艺术生涯展现了中西绘画融合的深刻实践与探索。

韩敬伟


艺术道路的抉择

韩敬伟的艺术之路始于1978年考入鲁迅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但在学院接受的西方古典艺术教育居多,个人也非常青睐于西方现代艺术。然而,他深感横亘在艺术创作面前的是东西方伟大传统带来的困惑。

《矿工》 200cmx160cm 1982年

《少妇》 160cmx110cm 1984年

1986年至1989年,韩敬伟做出了历史性的抉择—— 连续四年骑自行车考察黄河流域九省区的传统文化遗迹、民间艺术和各地风俗。这次苦行僧般的考察使他真正走进中国母体文化,理解了黄河的文明精髓。民间艺术的自由创造状态、敦煌壁画的色彩和二维空间表现、汉画像砖的平面化结构等都对他产生了深远影响。

黄河考察于塔尔寺

黄河考察于塔尔寺

黄河考察于塔尔寺

坐船漂流晋陕峡谷


艺术创作的突破

考察归来后,韩敬伟进入疯狂的创作阶段,将黄河之行的体验转化为大量绘画作品。他的作品融合了专业画家的艺术素养、民间美术的抒情手法、传统艺术的意蕴和西方现代构成,形成了独特风貌。1992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个人画展,展示了他对传统绘画形神观念、时空表现等方面的变革。

《社火》 180cmx200cm 1989年 获第七届全国美展铜奖

《玩耍》 63cmx63cm 1989年

《战边关》 65cmx65cm 1992年

《走西口》 63cmx63cm 1992年 中国美术馆收藏

在创新探索中,韩敬伟经历了短暂的纯矿物质创作时期,随后转向色墨结合的拓展研究。1996年,他选择回到学校从事教学,这一决定促成了他对传统笔墨的回归。通过深入研究老庄哲学、魏晋玄学及中国画论经典,他重新构建创作主体,作品内涵不断扩展。

《回娘家》 50cmx50cm 1993年

《社戏》 35cm×45cm 1993年

《山妹子》 135cmx150cm 1994年 获首届加拿大枫叶奖书画大展银奖

《自由的呼唤》 65cmx65cm 1997年

《陇上人家》 126cmx65cm 1998年

《山鸣谷应》 2004年 获第十届全国美展铜奖


教学与创作的融合

作为教育家,韩敬伟取得了显著成就:曾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主讲《山水画技法》被认定为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他的教学理念强调对传统文化精神的把握,同时积极融合西方视觉艺术研究成果。

韩敬伟将科研、教学与艺术创作紧密结合,形成了良性循环。他认识到中国画的本质追求是要揭示事物之理、自然之道,而非模仿自然事物,是一种蕴含文化哲学的智慧活动。这种认识使他的艺术创作获得了更大自觉。

《溪山春晓》 96cmx60cm 2010年

《春度香椿坪》 97cmx178cm 2010年


艺术成就与贡献

韩敬伟的作品多次荣获全国性大奖,包括第七届、第十届全国美术作品展铜牌奖,第九届全国美术作品展优秀奖,第二届全国中国画展银牌奖等。2016年,他因促进东西文化交流的贡献被比利时授予“东方艺术骑士勋章”。

他的艺术探索路径可概括为:以西方绘画基础入门,通过黄河考察回归传统,继而将西方现代艺术形式研究成果融入教学和创作。旨在借西方的表现之术,完成中华文明之伞的完全撑开,最终形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新绘画。

韩敬伟的艺术道路体现了当代中国画家在全球化背景下对文化身份的思考与探索,他的实践为中西艺术融合提供了宝贵经验。

《河南巩义沙峪沟写生》 68cmx45cm 2010年

《陇上行》 160cmx124cm 2011年

《蔡树庵写生之九》 50cmx75cm 2016年

《杏黄村写生之三》 50cmx50cm 2017年

《杏黄村写生之十四》 50cmx50cm 2017

《蔡树庵写生之十二》 50cmx50cm 2018年

《杏黄村写生之十一》 50cmx75cm 2018年

《江西古村之二》 50cmx50cm 2018年

《富春江写生》 50cmx50cm 2018年

《响水湖写生之一》 50cmx50cm 2018年

《杏黄村写生之五十》 50cmx75cm 2022年

《蔡树庵写生之四十五》 50cmx75cm 2022年


本文摘编自《韩敬伟|中西绘画融合的实践者》(来源:中国网 作者:孟佐民)


编辑 | 陈洁

审核 | 王晓昕

© 2024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园1号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100084

© 2024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