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 EN
首页   /   新闻   /   新闻动态   /   正文

分享

京苏一家亲 共话非遗情——清华非遗研修班探访北京传统工艺企业
2025.11.03

2025年10月31日,清华大学苏作与京作非遗研修班全体学员,在陈岸瑛教授、班主任陈媛媛及教辅团队带领下,在京开展学员回访和现场教学活动。在北京学员的热情接待中,师生们先后走访了一得阁、北京工美集团白孔雀艺术世界(工艺品厂)、北京金漆镶嵌艺术博物馆及潘家园旧货市场,通过实地考察与座谈交流,深入探寻京作非遗的传承与创新之路。

第一站:一得阁

一得阁于清同治四年(1865年)由谢崧岱创立于琉璃厂,其墨汁的创新研发过程可谓“千虑一得”,遂得名“一得阁”,诚所谓“一艺足供天下用,得法多自古人书”。一得阁墨汁、墨块及印泥以配方独特、选料上乘、技艺精湛、品质优良、健康安全等品质闻名,160年来,众多著名书画家来此“试墨”,留下传世精品。

非遗研修班师生在一得阁的合影

该老字号于1956年公私合营,2004年改制为北京一得阁墨业有限责任公司。2006年被国家商务部授予“中华老字号”荣誉称号。2014年,一得阁墨汁制作技艺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今,一得阁推出的产品已超百种,含优级品、中级品、普及品等系列墨汁,创新产品有禅墨、花香墨、艾草墨、文房套装等,且与众多文化机构、知名企业和艺术家研制联名款产品。

师生们参观一得阁

师生们参观一得阁

在本次非遗研修班学员、一得阁第四代首席非遗传承人魏光耀及总经理白冰、副总经理马婷婷等带领下,师生们参观了一得阁博物馆,深入了解其创立渊源、制墨技艺的传承脉络与当代创新成果。在这个北京老字号焕新的代表性案例中,大家清晰地看到,非遗的生命力正源于对传统的坚守和与时俱进的创新活力。

第二站:北京工美集团白孔雀艺术世界(工艺品厂)

北京工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工艺品厂,隶属北京工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坐落于北京市朝阳区东土城路13号金孔雀大厦院内。1949年建厂至今,历经数次转型重组,最终奠定了以物业为根基,以传承与弘扬中华民族工艺美术、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为己任,全门类工艺品研发设计生产为一体的综合性国有企业。工艺品厂在国家各项重大任务中贡献突出,在各类大型工艺美术展会上也屡获殊荣,推出了以景泰蓝作品“青出于蓝系列”、北京补绣作品《唐女马球图》等为代表的精品之作。

非遗研修班师生们在金孔雀艺术世界大楼前合影,本次参观的白孔雀艺术世界(工艺品厂)展厅、工坊位于金孔雀大楼内

北京补绣由明清时期盛行的“堆绫子”工艺演变而来,以补为主、以绣为辅。其中“补”指的是按照画面要求,剪出各种形状的小块布,名为“拨片”,经过处理后,再贴补到作品中。2007年“北京宫廷补绣”列入第二批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2021年“京绣(北京补绣)”跻身第五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传承发展逐步走入正轨。本次苏作与京作非遗研修班的学员徐子雯是北京补绣的新一代传承人之一。

非遗研修班师生们参观补绣作品

非遗研修班的学员们观摩、体验工艺现场

在北京工美集团白孔雀艺术世界(工艺品厂)总工艺师席闻(创新工作室领军人、北京市级工艺美术大师)的讲解介绍下,师生们深入工艺品厂,观摩了包括老一辈手艺人贾大双制作的北京补绣座屏《清明上河图》在内的多件艺术珍品,并亲手体验了各类新研发的非遗研学体验包。

第三站:北京金漆镶嵌艺术博物馆

北京金漆镶嵌艺术博物馆(Beijing Gold Lacquer Inlay Art Museum),于2022年8月27日正式开馆,是依托中华老字号企业、国家级非遗项目“金漆镶嵌髹饰技艺”保护传承单位“北京金漆镶嵌有限责任公司”打造的非遗主题博物馆,馆内共收藏展示金漆镶嵌工具、图纸和雕填、彩绘、镶嵌、刻灰等多种工艺门类的传世佳品、当代工艺美术大师艺术精品、民族特色漆器以及国礼作品300余件(套)。清宫造办处第六代传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金漆镶嵌髹饰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柏群为创办人兼理事长,北京金漆镶嵌有限责任公司董事、副总经理尚久淳为首任馆长,刘丹为副馆长。

非遗研修班师生们在北京金漆镶嵌艺术博物馆的合影留念

本次非遗研修班学员马晓雨,师从国家级非遗金漆镶嵌髹饰技艺传承人、清宫造办处第六代传人李德伦大师。在北京金漆镶嵌艺术博物馆副馆长刘丹的带领下,师生们跟随北京金漆镶嵌工艺美术大师石燕玲(金漆镶嵌髹饰技艺区级代表性传承人)的讲解,参观了北京金漆镶嵌艺术博物馆,近距离接触和鉴赏了金漆镶嵌、花丝镶嵌、景泰蓝、玉器、雕漆、木雕等令人叹为观止的漆工艺精品。

非遗研修班师生们参观北京金漆镶嵌艺术博物馆

非遗研修班师生们参观北京金漆镶嵌艺术博物馆

第四站:潘家园旧货市场

潘家园旧货市场坐落于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自1992年形成以来,已成为全国规模最大、人气最旺的民间工艺品集散地与古玩交易市场。市场内划分有地摊区、古建房区、古典家具区、现代收藏区、石雕石刻区及餐饮服务区六大经营区域,汇聚了来自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的4000余家商户,涵盖汉、回、满、苗等十几个民族。经营品类丰富多样,涵盖珠宝玉石、文房四宝、古籍字画、仿古家具等,年成交额高达数亿元。

非遗研修班师生们在潘家园旧货市场的合影留念

潘家园不仅是收藏爱好者的宝地,更是首都一张闪亮的文化名片,其独特的“鬼市”文化与每周三、五、六开放的夜市,吸引了大量中外游客前来探访。近年来,潘家园积极推动业态升级与创新发展,打造“口袋博物馆”,增设周六“非遗主题夜市”,举办全国古旧书博览会……吸引大量年轻群体,从传统文玩市场演变成为融合文化、商业与旅游的潮流地标。目前,潘家园已聚集数百个非遗项目、上千家非遗作坊,成为北京市最具市场活力的非遗聚集区之一。

作为“京派押花葫芦”传承人,本次非遗研修班学员杨涛在潘家园旧货市场经营着一家名为“聚艺堂”的店铺,专注于匏器(葫芦器)的手工艺制作与经营。

10月31号下午,陈岸瑛教授、陈媛媛老师和本次非遗研修班的全体学员参加了由潘家园集团组织的研学交流活动。活动中,清华大学团队分享了非遗研培的实践经验,潘家园市场的相关领导则介绍了企业的发展历程、非遗创新经验。双方围绕京苏两地非遗传承保护经验展开深入交流。会后,在潘家园旧货市场副总经理张悦的陪同下,师生们实地走访了包括“聚艺堂”在内的多家非遗店铺,体验了潘家园独具特色的文化夜市。

非遗研修班师生们与潘家园旧货市场的领导进行座谈交流

参加本场交流座谈活动的领导有:北京潘家园国际民间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党总支副书记、总经理丁珂;北京潘家园国际民间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总鉴定师师俊超;北京潘家园旧货市场有限公司支部书记、执行董事卢长海;北京潘家园国际民间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经营管理部经理孙玮;北京潘家园旧货市场有限公司总经理孙杰;北京潘家园旧货市场有限公司支部纪检委员、副总经理张悦;北京潘家园国际民间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办公室文员李雪莎;朝阳区职工大学教师鹿广静等。

自此,北京市实施“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2025年清华大学苏作与京作非遗研修班——已在清华大学完成三周集中学习。在基础课程部分,项兆伦副部长、王晨阳书记、覃川书记为大家讲解习近平文化思想及非遗保护原理,陈岸瑛讲艺术基本理论,陈彦姝、高宗帅讲中国古代工艺美术史及京苏两地的工艺交流,方晓风讲苏州园林,邱才桢讲文人书画,付斌讲金石拓印,陈辉讲雕塑,王小茉讲装饰艺术运动;在拓展课程部分,老师们结合实践案例、分享经验与思考,董书兵讲大地艺术与文旅融合,李迎军讲传统与民族服饰的创新设计,张宝华讲传统图案的创新转化,孙冬宁、盛葳、章锐讲非遗策展与艺术管理,吴诗中讲文创品设计,原博讲品牌设计与传播;在实践课程1中,同学们跟随丁荭、滕腾学习了工笔画,在接下来的第四周课程中,同学们还将跟随陈辉、陈博贤学习写意水墨。

第一周和第二周的实践课程2,为在故宫和今日美术馆开展的现场教学。在故宫专家展梦夏带领下,同学们深切感受到京苏传统工艺以及宫廷与文人艺术的历史关联。在今日美术馆,在陈岸瑛老师的现场讲解下,同学们被刘巨德先生博大精深的艺术创作深深感染,同时也了解到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所代表的“第三条艺术道路”。在今日美术馆,全体同学还参观了曾辉策划的2025中国手工艺术设计展,并参加了缘起于本期研修班的“艺术社会学视野中的当代苏州刺绣”学术研讨会,京苏两地同学以镇湖苏绣聚集区为案例,就传统工艺振兴进行了深入交流。

本次北京传统工艺企业探访交流活动,是清华大学第18期非遗研修班的一个小高潮。经过三周的学习,苏州北京两地同学建立起深厚友谊,在此次回访北京学员、探访北京传统工艺企业的活动中,大家在专业方面进行了更深入的交流,进一步增强了未来合作共创的意愿。在接下来的一周学习中,京苏两地同学将联合起来策划举办一次别开生面的结业成果展,向老师和家乡人民汇报自己在清华学习的心得与成果。

非遗研修班部分师生在清华园合影留念

图文提供 |清华大学苏作与京作非遗研修班

图文编辑 | 陈洁

审核 | 王晓昕

© 2024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园1号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100084

© 2024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