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海报
2021年5月22日,北京科技周科幻分会场暨石景山科技周“科幻世”科技艺术概念展在石景山区首钢园三高炉开展,5月27日上午结束。
“科幻世”科技艺术概念展充满未来感,惊艳亮相。它利用最新的VR、AR、MR以及声光电等技术,营造了一个酷炫动感的“未来空间”;同时,展出了大量强互动性展品,观众得以“沉浸式观展”:从主题光影秀如真似幻的演出,到“宇宙八音盒”再现宇宙的声音,再到亲自“动手”建造独属的AI CITY等,依托着首钢工业遗产的空间特色,完成了从近现实端科学到远未来端宇宙的展览空间叙事构建。
展览通过对科幻主题与技术谱系的关系研究,紧紧抓住以人本主体展开对于“科幻世”的想象,展览依托三条主线“人类·幻相”“城市·幻乡”“宇宙·幻想”,展现科学技术近景与科幻社会远景对人类生活场景的再现。据策展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信息艺术设计系主任王之纲介绍,此次“科幻世”科技艺术概念展共展出50余件套艺术作品,展览面积3000余平方米。本次“科幻世”科技艺术概念展围绕着“创新科幻、智享未来”的理念,充分利用首钢工业遗产的空间特色,用科学与艺术结合的创意,打造了一个面向公众未来体验的科幻主题乐园,一场基于沉浸式媒体叙事的科幻系列展览,一次探索技术美学边界的科幻视听盛宴。
“科幻世”科技艺术概念展——清华美院参展作品
1. 人工智能城市 / AI city
作者:付志勇
作品简介:在 AI City 的城市接口模块中,观众可以选择 4 种未来城市的发展模式,包括居住模块、传输模块、共创模块、城市大脑模块。由多模态媒体互动组成的交互系统及操作手册帮助观众建立了一套完整的观展体验,并通过不同的模块展现出未来人工智能技术视野下的教育、健康、移动和生活场景。
2. 无限 / Infinity
作者:姚童哥
作品简介:宇宙的存在是人类终极和永恒的话题,作为在地球上的任何一个生命体,在有意识或无意识 中都会与宇宙的能量相结合,涌现浮动,无限变化,并得以生存和延续。通过分形影像不断地变化与观 者连结,呈现宇宙演变的规律,解读自然进化之美,带领观者进入一个神秘莫测的艺术世界。
3. 增强室内——机器学习与未来居住/ Augmented Interiority
作者:梁雯、Patrick Macklin、Lois Weinthal、周芸、马骞、于梦淼、李思雨、王峥杰、李叁陆、伍汶奇、王勇、杨文浩、谢俊青
作品简介:“家”的空间状态是诠释个体特质最好的媒介之一,我们的作品《增强室内》在上百张室内 照片的基础上,使用算法(GAN)让计算机去“学习”这些带有强烈个人色彩的图像,捕捉其中的情感 特质,探索了未来个性化居室环境设计的可能性。在未来,家的环境构成不再仅仅只是形式问题,而是情感和形式的完美融合。
4. 盈亏之洄 / The Backwash of Waxing and Waning
作者:余梦彤
作品简介:陶瓷语言赋予了一种特殊的认知:可以使坚硬的存在变为柔软的,使瞬间的柔软成为一种坚硬的固态。通过翻模可以获得真实生命的形态,而泥土的柔韧性赐予我对其空间、维度的一种 探索可能。贝壳于我,即对于关系的理解,它们在周而复始的潮汐中获得一种永恒轮回之下的独特而微妙的变化。陶瓷材料和技法助使我完成一场视觉的换喻。
5. 神经元•创造 / Neurons
作者:王寅
作品简介:人工智能是当下关注的热点问题,作品形式上采用三角型构图,以神经元连接成的一只人类手与一只机械手相互搭靠在一起,构成了一个 “人”字。手能够传递、表达情感,神经则能记录和传递信息。作品中两只手触碰在一起的地方,通过神经相互缠绕覆盖,仿佛机械被注入了新生的生命,在相互支撑的同时,两只手各自的信息也在相互交流沟通,相互连接。
6. 碎裂•共生 / Intergrowth
作者:孔繁迪
作品简介:《碎裂•共生》系列作品选取下落中的水滴为元素,其受热膨胀快要炸裂之时,内部生长出的大树,将水的碎片逐个连接,从而缔结了自然界中的共生关系。
7. 星尘 / Stardust
作者:郑华康
作品简介:作品希望通过对物质存在的思考来探索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在形式上使用铁丝网碎片堆垒成形,在空间上运用一层套裹一层的方法,通过镂空的方式,让观者看见作品内部的空间形态,在视觉上产生虚实相生的意境。
8. 镜中的幻影—蝶 / Phantom in the mirror_Bunny
作者:孙嘉羚
作品简介:《镜中的幻影》的创作以球形关节人偶为题材,试图展示玩偶与玩家之间的联系。玩偶能够同时满足人的支配欲与需要陪伴的心理。因此玩偶经常被视作玩家进行自我投射,承载欲望表达的客体。凝视玩偶就像是凝视自己的镜像。
9. 空间的冥想 / Meditation in the space
作者:魏韫浓
作品简介:远古之人仰观天象,在宇宙空间的循环往复之间发现了生的秘密。他们用最原始图像记录,用歌谣传唱,用舞蹈祈求,用石头搭建祭坛,与天共生。千万年后,人类已能用数理和科技登上月球,却发现天空的彼岸依旧遥远。自然以无限的空间吸引我们,却又不肯轻易地告知我们答案。苍穹之下,我听到了天空的声音。
10. 墨甲机器人乐队 / Mo Ja
作者:北京墨甲文化科技有限公司(米海鹏团队)
作品简介:“墨甲”是由清华团队打造的国内第一支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机器人乐队,并分别采用吹奏、拨弦、打击三种截然不同的演奏技法。其中,箜篌机器人“瑶光”悠扬美妙的乐声令人神往,竹笛机器人“玉衡”以清雅的笛声传递着如诗的中国山水和悠悠的古韵情怀,排鼓机器人“开阳”展现了中国人的豪迈气魄和大国风范。
11. 宇宙八音盒 / Cosmusica
作者:邱艺芸、师丹青、奚子琛、杨大卫、崔楚宜、刘兆蕤、王馨玥、辛叶桐、叶锦州、夏敏嘉、高明月、杨航、徐海晴
作品简介:一个实现人与宇宙在声音层面上实时互动的“新乐器”。太空部分是乐器的输入端、触发端,地面部分是乐器的发声端、交互端。通过两部分的联动,使得体验者能够听见宇宙八方的音乐与地球音乐之间的共奏,实现天地共鸣。
12. 钻•石 / Scholar’s Rocks•Diamond
作者:李静
作品简介:对岩石的观赏长久以来被视为是中国园林规划的基本特征,至少从宋代开始,中国的文人石已成为重要的中国物质文化代表和审美鉴赏对象。作品将文人石视为“文化符号”,用玻璃、不锈钢和人造钻石制作出具有强烈工业特征和未来主义色彩作品,希望作品表达和阐释传统美学在当代社会的延续和冲突。
13. 《城迹》之二 / Traces of the city
作者:杨莎莎
作品简介:铁与瓷,两种具有截然差异历史与文化属性的物质材料经过火的洗礼碰撞交融于一起,这种置换的属性好似在时代的冲击下新旧力量的相互抗衡,给人视觉和心理感受上的割断,而这两种材料的对抗性最终维持在一种异样化的和谐状态中。
14. 身份镜像 / Human’
作者:肖岚茜、吴琼、向首兴、王维昊、杨维铠、陈苏鸿、肖文博、朱宏权
作品简介:作品探讨了当前人的属性被数据化,同时人工智能的独立生成能力不断发展等现象可能引发的问题,并从伦理的角度进行了反思。作品利用所采集的观者信息和 AI 换脸技术生成观者在虚拟世界中的“身份”,通过镜像的形式呈现给观者,借助人工智能和小程序,使得这些独立的“身份”在移动端和观者进行对话,促使人们反思真实世界和虚拟世界中交织的身份与人格问题。
15. 北京时间地图 / BEIJING TIME MAP
作者:张啸、白鸽、肖岚茜
作品简介:作品透过“时间”维度呈现出新的北京,用8张立体地图表现出一个被“时间”拉伸、扭曲,且流动的北京。我们在北京定位了均分的 49 个地点,选取了一天中从 0:00 到 21:00 的 8 个时间节点,记录了从清华校园到这 48 个地点所用的驾车时间。以这组时间数据为参数,生成了新的北京地图三维形态与颜色变化。在未来,实际的物理距离对人们感知城市空间的影响越来越小,“时间”将成为更重要的尺度,重构人们对城市空间的认知,形成新的城市形态。
16. 知识冷凝器 / Knowledge Condenser
作者:杨文浩
作品简介:知识和信息在当下数字媒介和网络社交平台上被重新组织和分类,并影响和塑造了知识的价值转变。基于此,图纸用空间布景设计的方式描绘了三种知识场景:基于网络媒介的公共性知识 ; 基于话题圈子的群体性知识 ; 基于精神需求的个体性知识。旨在塑造一个凝结当代精神文明的文化图景、一个知识的冷凝器(condenser)。
17. 异托计划 / Hetero-Program
作者:王勇、梁雯
作品简介:异托计划致力于塑造消费空间的“异质性”。通过对循环对抗式生成网络算法进行空间异位, 生成的体系结构反映了数字扩展主体的多层裂变结构,创造新奇的消费空间体验,建构一种以异质空间为核心的未来购物中心空间的设计模型。作品视频展现部分由张卓进行制作完成。
(图、文:信息艺术设计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