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清华大学迎来110周年校庆。回首校史,美育始终是清华教育思想的重要一脉,潜移默化地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清华精神注入生命力。这不仅体现在清华早期校史中,文学家、戏剧家、音乐家、建筑家辈出,更体现在为数不少的清华科学家、杰出工程师具有浓厚的艺术兴趣、深厚的审美素养与不懈的人文追求。进入新世纪以来,高等教育的机遇与挑战并存,时代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若想造就具有审美感知力、文化自信心、独立思考精神、创新创造活力、生命同理心乃至健全人格的社会成员与高水平人才,则大学美育更加不可或缺。 值此校庆之际,清华美院社会美育研究所推出“清华美育说”系列,以期与关心美育、热心教育的师友们共同探讨,助力美育浸润更多的师生,唤起更多心灵的澄明。
清华大学美育时间线(1911-2021)拟
1911年
清华学堂成立。创建时颁布的《清华学堂章程》规定“第四类课程(音乐、美术)在一、二、三、四学年中为必修课一学分”。建校三年内就成立了歌咏团,此后又先后成立了国乐社、国剧社、美术社等校园文艺社团。
1916年
黄自考入清华学校,在校期间,参加清华童子军笛鼓队、管弦乐队、合唱队,后成为中国著名作曲家、音乐教育家。
1919年
清华学校第一座图书馆落成。清华大学美术社成立,闻一多任首任社长,杨廷宝、梁思成均为骨干。清华戏剧社成立,顾毓琇任首任社长(后任清华大学首任工学院院长、国立音乐院首任院长、中央大学校长等)。戏剧家曹禺于清华在读期间,亦曾任清华戏剧社社长。闻一多、洪深、李健吾等均曾是活跃成员。
1920年
清华学校美司斯(The Muses)社团成立大会上,梁启超发表演讲《中国古代真善美之理论》,艺术家陈师曾等同期发表演讲。
1922年
梁启超发表演讲《美术与生活》,阐释美术专业教育与大众公共美育的区别。徐志摩于清华发表演讲《艺术与人生》。
1924年
由汪鸾翔先生作词,张慧珍女士作曲,创作《清华学校校歌》,即今日的清华大学校歌。同年,印度诗人泰戈尔在徐志摩等陪同下访问清华,并发表演讲,呼吁清华学生要认识生活的美的原则。
1925年
清华学校成立大学部、研究院。清华研究院设立国学门,聘请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为四大导师,吴宓任首任研究院主任。史称“清华国学研究院”。同年,清华设立戏剧委员会(张彭春任主席)、音乐委员会(赵元任任主席)。在《清华周刊∙文艺增刊》的基础上,《清华文艺》创刊。
1928年
清华学校更名为国立清华大学。
1929年
美学家邓以蛰于清华任教,陆续开设美学、中国美学史、西洋美学史、中国美术史等课程,系统讲授中西方艺术理论与艺术史。
1931年
梅贻琦就任清华大学校长。他强调,清华大学的艺术教育“并非对在艺术上有特殊天份的人的专门技艺教育”,而是重点提高普通学生的素养、陶冶情操、锤炼品质、激发形象思维和创造能力,达到健全人格的育人目的。
1932年
朱自清为朱光潜美育名著《谈美》作序。
1942年
西南联大时期,冯至首次将世界美育经典——德国哲人席勒的Über die ästhetische Erziehung des Menschen: In einer Reihe von Briefen译为中文,题为《审美教育书简》,是该书最早的汉译全译本。
1946年
清华大学建筑系成立,建筑学家梁思成任系主任。自建系之初即设立美术课与建筑史课。成立以来对推动清华校园建筑美学、清华美育贡献卓著。清华大学成立音乐室(1949 年以后,清华音乐室曾是中国普通高校中唯一的美育机构),张肖虎为首届主任。
1947年
清华大学中国艺术史研究委员会成立,美学家邓以蛰与建筑学家梁思成系主要发起人。
1948年
清华大学文物陈列室正式成立,冯友兰任主席。梁思成于清华演讲,提出教育要走出“半个人的时代”——提倡废除文理分科制度,培养全面发展、经世致用的人才。
1950年
清华大学文物馆委员会正式成立,原文物陈列室的收藏、结余经费、原有工作人员等一概并入文物馆。
1952年
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清华大学由一所综合性大学调整为多科性工业大学。
1958年
在蒋南翔校长指导下,文艺代表队——民兵师文工团正式成立,即清华学生艺术团的前身。
1977年
恢复高考招生。
1978年
改革开放以来,清华大学确定了“理工结合、文理渗透”的发展思路,着手恢复建设人文社会科学。
1981年
中文系徐葆耕与马林、朱枚合作创作以清华大学教师生活为背景的电影剧本《邻居》。次年,源于该剧本的同名影片引起热烈社会反响,并获金鸡奖和文化部优秀影片奖。
1986年
全国高等学校音乐教育委员会成立仪式在清华大学举办。会上,时任国家教委副主任何东昌重申蔡元培的观点:“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引起教育界的重视。同年,时任清华大学副校长周远清带头着手制订《大学生艺术教育标准》。
1988年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成立,设建筑系和城市规划系。前身是清华大学建筑系。
1990年
时任清华大学副校长、党委副书记贺美英发表《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几点认识》。
1991年
清华大学成立美育委员会,为国内高校美育之先。
1993年
清华音乐室更名为清华大学艺术教育中心,郑小筠任首任中心主任。在创立之初,艺术教育中心提出“面向全体学生,提升全面素质”的宗旨,此后进一步提出“普及高雅艺术、传承优秀文化、推进文化建设”的发展理念。
1994年
时任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胡显章主持制订《清华大学学生艺术教育标准》。同年,徐葆耕开设的文化素质课程“西方文学:心灵的历史”获北京市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1997年
首届“清华大学新年音乐会”在大礼堂举办,从此新年音乐会成为清华惯例。
1999年
经教育部批准,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并入清华大学,更名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同年,清华大学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由教育部批准成立。明确以“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为中心,以提高大学生人文与科学素养为切入点”的素质教育指导思想。
2000年
清华大学出版社成立建筑与美术编辑室,现称为艺术编辑室。
同年,吴冠中教授提出“今天中国的文盲不多了,但美盲很多。”呼吁全社会重视美育对于国民文化素养的重要性,引起文艺界讨论。
2001年
时任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接见清华大学从事艺术教育工作的校领导与师生代表,他说:为什么清华能培养出这么多优秀人才?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清华大学非常重视艺术教育。同年,清华大学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确定,学生在读期间必修文化素质课程13学分。第一届“艺术与科学国际作品展暨学术研讨会”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主办,于中国美术馆举行,从此每三年举办一届。发起人为物理学家李政道和艺术家吴冠中。同年,杨绛以钱钟书、杨绛夫妇的稿费及版税捐赠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设立“好读书奖学金”。
2002年
时任清华大学副校长顾秉林发表《促进人文、艺术、科学教育的融合追求,真、善、美的统一》。同年,清华大学艺术与科学研究中心成立,挂靠美术学院,李政道、吴冠中任首任名誉主任。从这一年起,清华大学进行了面向普通学生的艺术类选修课课程改革,将艺术类课程纳入到全校人文素质核心课程体系。
2003年
时任清华大学校长王大中发表《正确处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关系——反思清华大学教育理念的发展》。
2005年
时任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张再兴发表《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全面发展——清华大学艺术教育的理念与实践》。同年,清华大学创办学术丛刊《艺术与科学》《清华美术》,美术学院另有学术期刊《装饰》《学院雕塑》,均为清华艺术与美育研究的重要平台。从这一年起,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开设“清华大学新人文讲座”。
2006年
清华大学设立以八大课组为构架的文化素质课程,包含“艺术与审美”“语言与文学”“历史与文化”“人生与发展”等美育相关课组。从这一年起,胡显章、曹莉主编并出版清华大学新人文讲座丛书(含《艺术、科学与文化创新》《文学与艺术的瞬间与永恒》《艺术人文》等)。戴吾三、刘兵合著并出版《科学与艺术》。
2007年
杭间、张丽娉主编出版《清华艺术讲堂》,梳理了清华历史上重要的人文艺术名家、学者的代表性文论。
2008年起
清华大学设立“文化素质教育讲座”(含“艺术名家讲堂”),并作为必修课程列入清华大学本科生培养方案。
2011年
清华大学建校 100 周年。作为清华重要的美育文化场所,新清华学堂与蒙民伟音乐厅建成并于次年启用。清华大学凯风人文社科图书馆落成并投入使用。同年,时任中国高教学会美育专业委员会副会长、清华大学艺术教育中心主任郑小筠编著出版《华韵清辉:艺术教育在清华》,梳理清华美育史的发展及成就。
2012年
清华大学客座教授佳亚特里·斯皮瓦克出版美育专著《全球化时代的审美教育》(An Aesthetic Education in the Era of Globalization)。
2013年
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邓卫发表《艺术教育与文化传承创新》。
2014年
清华大学通识教育实验区新雅书院成立,甘阳任书院院长,曹莉任副院长。新雅书院成立以来,成为清华美育与人文教育的重要基地之一。同年,清华大学推出人文系列网络公开课。
2015年
《人民日报》发表物理学家杨振宁在中国美术馆的演讲《科学之美与艺术之美》。
同年,“朱自清文学奖”由清华大学中文系设立,发起人格非,获奖作品刊登于(清华)《文苑》。
2016年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落成并面向公众开放。艺术博物馆以“对话达·芬奇/第四届艺术与科学国际作品展”为开馆展,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
2017年
清华大学校长邱勇在全校开学典礼上演讲《向美而行》,并向每位清华大一新生赠送《艺术的故事》一书。同年,由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与美术学院联合创立首届“清华伟新乡村美术教师培养计划”。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社会美育研究所成立,李睦任所长。
2018年
清华大学音乐图书馆开馆运营。清华大学米兰艺术设计学院于意大利米兰创办成立。清华青岛艺术与科学创新研究院,由青岛市人民政府、清华大学、青岛西海岸新区管委三方共同筹建。清华大学成立写作与沟通教学中心,面向大一本科生开设《写作与沟通》必修课。同年,清华大学副校长王希勤在《光明日报》发表文章《以美育美,美育英才》。
2019年
在全国学校美育会议上,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向波涛作为普通高校代表作了题为“探索新时代美育创新”的主题发言。同年,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院长鲁晓波发表文章《新时代下的美育与创新:面向未来的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2020年
教育部成立首届全国高校美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处设在清华大学。艺术教育中心主任赵洪任秘书长,美术学院卢新华任委员。同年,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入选第四批国家一级博物馆。由清华大学校长邱勇倡议,“向美而行的通识教育”课题组成立,由文科资深教授刘巨德领衔,主编《向美而行——清华大学美育之路》。清华大学“文化艺术大讲堂”于学校大礼堂拉开帷幕。
2021年
清华大学教育教学改革工作组下成立美育课程专项组,进一步推进美育课程体系建设。
部分参考文献:
[1]郑小筠.华韵清辉: 艺术教育在清华[M].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2]杭间、张丽娉 编.清华艺术讲堂[M].北京: 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3]顾良飞、李珍 主编.君子——清华名师谈育人[M].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4]曾繁仁 等著.现代中西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比较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5]邱勇.向美而行[J].北京教育(德育),2017(09):4-5.[6]张再兴.面向全体学生 促进全面发展——清华大学艺术教育的理念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05(03):11-12.[7]顾秉林.促进人文、艺术、科学教育的融合 追求真、善、美的统一[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04):1-7.[8]邓卫.艺术教育与文化传承创新[J].北京教育(高教),2013(Z1):124-126.[9]贺美英.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几点认识[J].高等教育学报,1990(02):57-61.[10]鲁晓波.新时代下的美育与创新:面向未来的清华大学美术学院[J].装饰,2019(09):12-17.[11]李睦.创新从美术基础教学始——中国高等美术院校基础教学状况分析研究[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2016(04):150-157+212.[12]赵洪.艺术、美育与人才培养的“清华探索”[J].博览群书,2016(09):39-43.[13]朱汉城.清华大学艺术教育的历史与现状[J].艺术教育,2003(Z1):27-29.[14]朱汉城,穆礼弟.普通大学艺术类课程的设置与学科分布——清华大学与麻省理工学院普通艺术类课程比较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4(10):71-73.[15] 冯元元.清华大学艺术教育的立体层次[J].中国音乐,2008(02):201-202+222.[16]傅林,胡显章.追寻大学理想——清华大学办学理念的形成与发展[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5(06):4-9.[17]清华大学章程.2014.[18]智效民.清华大学与通才教育[J].书屋,2001.[19]汪晖:人文学科在当代面临的挑战_思想市场_澎湃新闻-The Paper.2016.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588934
清华美院社会美育研究所,成立于2017年,秉承为美好人生而艺术,为大众启思而美育的学术宗旨。 以艺术陶养美的人性为核心,以启迪创新智慧为特色,以国际前沿理念展开面向高校、中小学的艺术通识教育、美育教师培养、美育机构咨询,举办中外美育学术峰会。
来源:清美美育研究所孙墨青、清华大学出版社艺术编辑室编辑、清华美院社会美育研究所学术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