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饰的现代化”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院庆系列展
人民的“形式”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艺术之路

前言
艺术世界中,形式、内容、思想三者,“形式”是艺术家的表现天性和艺术最基本的特质。
在“形式”古老的道路上,一群人将其推进到“表现”的极致,而另一群人却热衷于把形式服务于人类处境的改善。
人民的“形式”是20世纪中国艺术的重要实践,因为它不仅如通常艺术家那样关注点线面和构形,而且主要指向百年沧桑中国的社会改造和审美。这种思想的伟大引领者是蔡元培先生,他的“美育救国”希望通过实在的艺术生活,启蒙帝制瓦解、民国初建后的中国近代民智。
从新文化运动到“改革开放”,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艺术家们,以个人身份的无名和风格的奉献投身于中国,通过装饰、工艺美术、设计切入的国家物质制造、时代空间营建和人民生活的美化。
这一群人的努力,容易埋没在“形式”服务“人民”的具体之中,但这并不是“形式主义”的自我感动,而是一种自觉的“埋没”。尽管“装饰”的“匠心”常常被个人英雄的艺术史观所轻视,尽管他们的创作常常需要通过漫长的时间——有时甚至是一个时代的整体回顾,才能逐渐显现其“春风化雨”的价值,但他们前赴后继,从未停止。
“人民”不是抽象所指,而是一个包含自己、亲朋好友以及所有不相联系的远方的普通人。它是一个鲜明的政治理想和道德伦理的字眼,包含“清华美院”这群人对祖国、民族、文化、历史的深沉的感情。
“中央工艺”是过去艺术界对这所学院的简称,所有校友也爱这个名字。随着清华美院的建立,它渐渐被遗忘了。今天站在更新更远的地方理解这个缩写,会发现庞薰琹、雷圭元、张仃等先驱们强调的“中央”,不是因为“位置”和“正统”意识,而是要建立一个宏大的、藉由艺术推动社会变革和大众生活改造的教育实践中心——“原来美术不只是画几幅画,生活中无处不需要美……”
这是一个具有六十九年历史的学院的“思想文脉”。
清华大学人文讲席教授 杭间
展览简介
展览旨在追溯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艺术文脉。它所呈现的“装饰观”与“形式美”,构成了中国现代艺术探索中一条独特而重要的路径。展览分为两个部分、八个篇章。第一部分为人民的“形式”与艺术创造,包括“装饰”救国、时代“漫”画、中国新形象、“形式美”、民族重光、大雅民风、“风筝不断线”七个篇章;第二部分为人民的“形式”与国家视觉。
展览集中呈现了庞薰琹、雷圭元、张光宇、张仃、祝大年、吴冠中、常沙娜、袁运甫、韩美林、乔十光、丁绍光、杜大恺、刘巨德等几代艺术家的创作实践。展览将他们的作品置于社会变革与中外艺术史的大背景中,结合文献梳理,清晰地展现了他们在兼收并蓄中守正创新,从而引领时代审美、以艺术服务人民的卓越贡献。
展览时间
2025年11月1 日— 2026年3月1日
展览地点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四层 7-8号展厅
开幕式
2025年11月5日 10:00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一层大厅
主办单位
清华大学
承办单位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
资料提供|展览项目组
图文编辑|陈洁
审核|王晓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