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 EN
首页   /   新闻   /   专题报道   /   课程思政建设   /   正文

分享

【课程思政】美院这门课,带你深度环游大西北
2023.08.17

清华美院有这样一门课,它的教室“不一般”的宽敞,跨越甘肃、青海、陕西三个省份,开在石窟、寺庙、戈壁……

它的内容“不一般”的厚重,相隔千年的作品在同一片大地上相遇,传承与创新在此碰撞出耀眼的火花。

清华美院这门课,在苍茫雄奇的西北大地上,根植二十余载,只为桃李更葱茏。

让我们一同走进《专业考察》,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师生一起,“行走”在课上。

什么样的考察路线一走就是二十九年?

西北风光,千里草场,万里苍茫。七月,载着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绘画系50余位师生的大巴行驶在蜿蜒起伏的公路上,赤色的戈壁在窗外不断后退。以丝绸之路上的石窟、寺庙为主线,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雕塑系教授董书兵,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绘画系副教授韩博一同带领考察团队,跨越甘肃、青海、陕西三个省份,行走于西北大地,完成了为期17天的实践课程。这条线路,董书兵已经带领学生行走了二十余年。

丝绸之路不仅是古代东西方商贸往来的重要通道,也被称为“佛教之路”,是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沿途留下的大量西北石窟寺遗迹,诉说着当年宗教传播的繁荣景象,成为了当今雕塑艺术学习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专业考察》这门课程,最初于1995年开设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1999年成立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后,这门课成为了雕塑系重要的专业课程。近年来,课程在清华大学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将落实现代教育理念与弘扬传统文化相结合,进一步焕发了勃勃生机。

今年是课程开设的第29周年,董书兵带领考察团从位于河西走廊最西端的敦煌出发,一路向东南,途经嘉峪关、张掖、西宁、临夏、兰州、天水,最终抵达西安。实践课程主要有人文考察与自然考察两个主题。

人文考察路线

围绕人文考察的主题,董书兵带领团队参观了沿途的石窟、寺庙、博物馆,体会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并在麦积山下的汉唐陶艺实习基地展开了五天的学习。“在人文考察中我体会最大的就是雕塑照片与实物之间的区别,当在莫高窟、麦积山等石窟中切身去观看那一尊尊佛像、壁画,其带来的视觉冲击力是图片所无法体现的。”雕塑系本科生张恺洋感慨道。

自然考察路线

围绕自然考察的主题,考察团沿着戈壁滩一路前行,翻越祁连山,领略了西北草原与湖泊的魅力。“我觉得这次西北考察感受最大的是见到了很多在北京、在家乡见不到的一些人,一些景,让我有了一种想要放下压力,回归到自然里面的感觉。”绘画系本科生田畅然说。

同学们在敦煌博物馆速写

实地参观考察,强化责任意识,厚植爱国情怀。除了让学生深入了解和认识中国古代的传统雕塑外,董书兵认为,深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凸显专业课程的价值引领作用是课程教学的重要环节。董书兵希望,“通过时间、空间和自身的体验感受,让同学们更加深切地理解和认知我们所要传承的中华文化,承担起延续与创造新时代中国艺术的责任。”

什么样的教学模式,让人大呼“受益匪浅”?

理论打基础,实践出感悟。这次西北之行,不只是简单的游览参观。理论学习、现场讲授、作品分析、专题讲座、随机提问、基地临摹……课程以多样的教学模式全方位包裹实践过程,为教学效果打了包票。

董书兵讲授“中国石窟雕塑造型研究”专题讲座

“实践前我们上了一个星期的中国雕塑史,从原始社会开始到每一个封建王朝,把各时代的雕塑艺术的典型代表、风格特色等都过了一遍,梳理了我国雕塑艺术的发展历程,让我们对其有了更整体的认知和了解。”雕塑系本科生吴雨潘介绍到。为加强实践成效,提高学习效率,考察出发前,董书兵首先带领学生系统学习了理论内容。

董书兵分批次为学生进行讲解

实践过程中,董书兵以生动的讲解让学生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不同视野全面深刻地了解认识中国古代雕塑的历史发展、基本内容和基本特征。由于部分石窟狭小,无法一次容纳全部学生,因此,分批次参观成为了考察过程最为常见的情景。

董书兵在麦积山石窟为学生进行讲解

降雨量少、日照长,干燥而热烈的气候是西北石窟长寿的秘密,也是教学过程中要克服的困难。董书兵婉拒了将学生集中起来统一授课后自行参观的建议,坚持视听结合,让学生们眼见实物,耳听讲解、手绘笔记,在高温下,不厌其烦地将同样的内容重复了一遍又一遍。

学生写生临摹

董书兵希望,学生们能够通过速写掌握造型的规律和特征;通过对比雕塑衣纹线条、眉眼的变化,区分不同时代雕塑造型的演变;通过临摹掌握古今雕塑技法的变迁;通过讲座全方位了解地域文化对雕塑艺术的影响。在时空对比中,感悟岁月的变化,体会区域文化的异同。

“你们真的很幸运,遇到了董老师这样好的老师。”榆林窟同行的考察单位负责人对学生们说到。“这都是教师应该做的。”董老师手一挥,擦了擦额头的汗水,继续为下一拨学生重复起细致地讲解。

立德树人,以身作则。备课中用心,授课中上心,选择了以教师为业就等于选择了责任,董书兵正是以这种极强的责任意识,不断反思并改进教学内容,在一次次的户外课堂中,为学生们上了一节节鲜活生动的“行走的思政课”。

领略自然风光

课程的内容是丰富的,整个行程却并不显得沉重。“劳逸结合”是董书兵安排课程的重要考虑因素。鸣沙山的骆驼、瓜州的西瓜、麦积山夜空中清晰可见的璀璨银河……课程之余,同学们在游览当地景点,品味特色美食中感受着不一样的风土人情。

董书兵表示,同学们平常在校彼此接触的时间有限,开展课程的目的之一也是希望将思政教育融入具体实践活动,在长时间的相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与集体意识,在提升专业素养的同时,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

《专业考察》是雕塑系的专业课,韩博老师为什么要带领绘画系油画班的同学参与进来呢?“艺术分成两条线,一条是东方的,倾向于形而上;一条是西方,倾向于形而下。东方的这条线更重神韵之美,西方的这条线更侧重于技术之美。”韩博表示,在东西方艺术逐渐形成一个大融合的情况下,这门实践课程在传统的基础上以一种贯穿性让学生了解中国冲突时期形成的各种各样的文化形象,有助于学生体会艺术之美,从而以深厚的中国文化底蕴有力地促进东方艺术与世界接轨。

什么样的实践成果,使得茫茫戈壁绽放新韵?

途经瓜州时,《无界》《大地之子》《风语者》等由董书兵创作的雕塑艺术作品依次映入眼帘。将作品融入原始大地,与当地的“根”相结合,为环境注入新的生机。董书兵以公共艺术为媒介,用简洁的意向表达宏大的主题,与观者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交谈。

《无界》前师生合影留念

下车后,学生们亲眼看到了老师的作品,纷纷感叹“实物看上去比图片更令人震撼”。董书兵将艺术创作与人才培养相结合,与学生们分享了自己的创作理念和幕后故事。在《无界》作品前,同学们与老师一起合影留下了回忆。

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110周年校庆前夕考察清华大学时,首站来到美术学院,指出“要发挥美术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把更多美术元素、艺术元素应用到城乡规划建设中,增强城乡审美韵味、文化品位,把美术成果更好服务于人民群众的高品质生活需求。要增强文化自信,以美为媒,加强国际文化交流。”

董书兵带领学生参观《大地之子》

如今,《大地之子》已然成为丝绸之路上的新坐标,董书兵的雕塑作品也在苍茫大地上形成了一道璀璨的人文艺术风景线,为瓜州县旅游业吸引着一批又一批游客前来观光。

“以前这里都没人来,成为旅游景点后,为县里吸引了不少游客,也为我们周末出行游玩提供了一个好去处。”瓜州县居民朱琴说。在雕塑旁,朱琴带着她刚刚学会走路的孩子,一步一步缓慢地行走在赤色大地上。

学生在实习基地临摹

根据课程要求,在考察过程中雕塑系学生应以速写的形式对古代雕塑完成不少于50张的摹写,并在实习基地临摹一件古代雕塑;返校后,学生需完成3000-5000字考察论文一篇,并精选学生作业进行专业考察汇报展览。油画班的同学在考察结束后,需要以幻灯片的形式完成对考察内容的梳理,并以团队的形式完成大幅的壁画创作。

创作过程中,雕塑系本科生李欣桐有了自己的感悟:“值得一提的是在各个朝代,即使石窟艺术的风格产生一定变化,但基本上依然是在前代的基础上进行属于当代的改变。所以在当今社会创作出具有不同于其他时代的独属于当下的独特风采的作品,不能脱离开中华民族悠久的优秀传统文化。”

师生参观西安碑林博物馆

董书兵并不要求学生们通过这一次的短期考察就获得质的飞跃,他认为,要想讲好中国故事,年轻学子必需要通过长时间的研究与积淀,用真情真意去体验时代的变革与伟大。“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最终的目的不仅是为了提高个人的专业素养与认知能力,更重要的,是要为社会与国家做服务、作贡献,在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中不断开拓中国文艺新境界。”董书兵希望学生们能够承担起肩上的使命,将所学知识服务于国家需要和民族发展,努力成为国家需要的人才。

师生合影留念

《专业考察》课程开展以来,累计共有700余位学生参与其中。课程充分利用了西北地区丰富的文化资源,其积极创新、与时俱进的实践形式也吸引了兄弟院校的高度关注,为全国艺术教育教学工作提供了良好的示范。

八月,董书兵再次前往瓜州,为落户瓜州戈壁国际雕塑艺术长廊的新雕塑作品《非垂直坐标》开展准备工作。扎根西部,扎根乡土,课程的内容在与时俱进中不断丰富。

将作品创作在祖国大地上,发展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清华美术学院一直在行动。期待在未来,年轻学子们能够传承与创新并举,不断创作佳品,助力中华优秀文化焕发出新的光彩。

本文来源:清华大学公众号

原标题:清华这门课,带你深度环游大西北

© 2024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园1号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100084

© 2024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